《神奇動物在哪裡》影評 奇幻片還能賣什麼
時間:2016-12-12 19:39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神奇動物在哪裡》影評,對於絕大多數奇幻片愛好者來說,哈利波特四個字是一塊散發著璀璨光輝的金字招牌。作為它的衍生作品,近日上映的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早在問世前就獲得了無數粉絲的追捧與關注。改編自J.K.羅琳為《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編寫的魔法學校
《神奇動物在哪裡》影評,對於絕大多數奇幻片愛好者來說,「哈利·波特」四個字是一塊散發著璀璨光輝的金字招牌。作為它的衍生作品,近日上映的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早在問世前就獲得了無數粉絲的追捧與關注。改編自J.K.羅琳為《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編寫的「魔法學校神奇生物課原版教科書」,由羅琳親自操刀電影劇本,執導過《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後四部的大衛·葉茨擔綱導演……這個幾乎由《哈利·波特》系列原班人馬製作的新故事,讓眾多書迷和影迷「望穿秋水」。那麼,影片有沒有辜負觀眾這份沉甸甸的期待呢?
電影《》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英國魔法師紐特·斯卡曼德為了尋找和保護神奇動物來到紐約,經歷的一段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影片裡魔杖、咒語、讀心術應有盡有,呈現的仍是《哈利·波特》裡那個令人熟悉的魔法世界。只不過在這裡,魔法師對不懂魔法的人的稱呼由「麻瓜」變成了「麻雞」,通往魔法世界的通道從國王十字車站變成了紐約時代廣場,還有切題的「神奇動物」們都個性鮮明,尤其是調皮搗蛋、追逐閃亮事物的嗅嗅和身材如犀牛且「熱情如火」的雌性毒角獸,承包了全片最大的笑點。
除了這些名稱、地點、動物形象和時代背景的變化,《神奇動物在哪裡》的設定跟《哈利·波特》系列相比並沒有太大突破,仍是一脈同宗的換湯不換藥。《神奇動物在哪裡》中美國魔法國會的昏庸陳腐跟英國魔法部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魔法師和普通人之間的矛盾在紐約也並沒有比在倫敦緩和到哪裡去,只是出擊方換成了普通人這一邊。作為系列電影的第一部,《神奇動物在哪裡》更像是給《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觀打了一組補丁、開了一個副本,看不出太多藝術創新與主旨意蘊上的野心。
《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之處,在於其不僅以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的世界觀建構開了個「虎頭」,也用「情感、勇氣、擔當必將戰勝邪惡欲望」的價值觀結了個「豹尾」。在十幾年前奇幻影片尚未如今日一般盛行之時,《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仿佛打開了新世界大門一般的設定,對觀眾的衝擊好比天外來客造訪地球時帶來的外星糖果。然而,十幾年過去,經歷過《指環王》《納尼亞傳奇》等諸多奇幻系列大片洗禮的人們,不會再僅僅為了一個成人童話一般的故事設定買帳。世界觀建立起來以後,他們更關心這個充滿想像力的世界想要表達些什麼、能夠帶來些什麼。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後一個故事上下兩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就在呈現華麗視效和繁複世界觀之外,承載了價值觀取捨的重要任務,與時俱進地迎合了當時觀眾的審美期待。在大戰之前得知自己必須犧牲生命才能阻止伏地魔繼續用黑魔法殘害同類,哈利選擇帶著對生命的眷戀勇敢赴死;斯內普教授冒著死亡的危險臥底在伏地魔身邊暗中保護學生;原本懦弱膽小的納威在戰友連續犧牲的情況下扛起大旗,帶領學校師生反抗黑魔法勢力……電影中這些人物的抉擇取捨和轉變成長使故事脫離了簡單獵奇的世界觀販賣,實現了對社會現實與複雜人性的觀照,啟發了觀眾對個體命運以及社會發展問題的思考。
從這個角度看,不久前上映的漫威作品《奇異博士》儼然是一個負面例證。雖然在世界觀的設定上,創作者「拿來主義」地將《哈利·波特》與《盜夢空間》做了個乘法,為營造更加新奇的視覺奇觀提供了邏輯基礎。可細究其故事內核,卻只不過是又一部典型好萊塢商業流水線下的英雄大片。視聽效果不可謂不酷炫,內涵卻幼稚空洞,在人性的刻畫上還是臉譜化的老一套,擺脫不了美式英雄主義的模式。故事之於現實娛樂的意義遠大於思考,使觀眾當時看個樂呵,轉過身便很快忘記片子講了些什麼。《神奇動物在哪裡》也有這樣讓人不明所以然之處。對於「哈迷」來說,受第一部的篇幅限制,主角紐特與企圖利用默然獸附身者製造混亂的黑魔法師對抗的暗線設置太過簡單,較之《哈利·波特》系列的複雜敘事簡直不夠塞牙縫。對於第一次接觸羅琳故事設定的普通觀眾,紐特尋找丟失「神奇動物」的明線縱然有趣,也不過就是一個魔法世界版的「寶可夢」和「陰陽師」遊戲,徒有觀賞價值,卻缺乏思想深度。而暗線那些諱莫如深的含蓄表達和伏筆、埋梗,不僅沒有很好地服務於影片主題思想的詮釋,反而影響了普通觀眾的觀賞感受,使他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