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住在成華區,需要做核酸檢測嗎?」「我之前到過郫都區,算密切接觸者嗎?」「我檢測過一次核酸,還想測一次,需要間隔多久喃?」近日,不少群眾向川觀新聞提問。為解答群眾的問題,12月11日,川觀新聞記者獨家採訪了四川省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預防控所副所長、主任醫師周興餘。
哪些人群要做核酸?要做二次檢測需間隔多久?「密接」、「次密接」是如何劃分的?……且看四川省疾控中心專家的一一解答
一、哪些市民應做核酸檢測?
按照第七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對密切接觸者、發熱門診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社會福利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等重點人群「應檢盡檢」。其他人實行「願檢盡檢」。
新冠病毒傳染性強,只要有可能被傳染比如和病例有過接觸,或者去過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都應該做檢測。
二、如果有市民不放心,想做第二次核酸檢測,需要間隔多久?
對於普通市民來說,第二次核酸檢測間隔時間沒有具體要求,就是當天也可以進行第二次核酸檢測。但建議間隔24小時再做。
目前成都市共有141家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機構,其中疾控機構僅承擔指令性檢測任務,不對外開展個人檢測。有需求的市民可前往相關醫療機構進行檢測。
三、流行病學調查一般包括什麼內容?
疫情是如何出現的?感染來源來自哪裡?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傳播?哪些人群可能受到影響?採取什麼樣的對策措施?這些都是流行病學調查所要解決的問題。
將這些問題調查清楚,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比如將病例送往定點醫療機構進行隔離救治,將可能和病例有過接觸的人群進行集中隔離觀察,使其不傳給其他人,就是消除傳染源;
將病例所用的物品,居住的場所進行消毒、管控就是阻斷傳播途徑;普通人群在疫情期間減少不必要的聚集、戴好口罩、勤通風、勤洗手就是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四、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一般接觸者是如何區分的?
可以用A、B、C、D來打個比喻。
如果A是確診病例,B與A曾在一起生活、工作、吃飯等,就是密切接觸者。而C與B也存在著類似的關係,就是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那C就是次密切接觸者。D則是與A和B有過交集,但沒有過密切接觸的。
五、這段時間省疾控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疫情發生後,省市區三級聯動,省疾控中心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①核實病例信息,走訪病例;了解核實病例發病時間、發病症狀及在發病前14天行程,確定可能的傳染來源;了解病例發病前幾天行程,了解可能傳給了誰並對後者進行管控。
②根據對病例的調查,判定、追蹤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並提出對這部分人管控建議,開展核酸檢測。
③根據病例的發病情況和近期行程,會同相關部門提出風險地區的劃定意見,對不同的風險地區提出不同的管控建議。
④對事發地環境進行調查和採樣,了解核實傳染源的可能來源;對現場採集的標本進行基因測序,了解病毒是來自省內、省外還是國外,起到溯源作用。
⑤對疫情可能出現的趨勢進行研判,並對每種可能的結果提出採取的應對措施;做好健康宣傳,減少群眾恐慌。
六、普通市民應如何做個人防護?
①公眾應強化自身的衛生健康意識。
②要平衡膳食、適量運動、增強體質、保持勤洗手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③居室要加強通風換氣,並保持整潔衛生。
④減少聚集,儘量避免到人多擁擠和空間密閉的場所,如必須去則需佩戴口罩。
⑤關注自身及周圍的人得健康狀況,如出現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就醫過程需做好個人防護,避免乘坐公共運輸工具。
四川省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預防控所副所長、主任醫師周興餘
原標題:疫情防控專家說| 哪些人需要做核酸?「密接」「次密接」如何劃分?科普來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