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圓又亮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古代溫州,民間普遍信仰月亮神,俗稱「月光佛」。每逢中秋節,都要舉行賞月和祭月,「貧窶亦然」。節前,城區的打鑼橋、府頭門(即今人民廣場)一帶,有各種小型擺設物具在地攤上叫賣,有些店鋪也有出售。
其中有香爐、燭臺、盤碗、堂燈、桌椅、轎馬、金魚缸、樂器以及各種人物、戲具等,都縮至三五寸,長不逾尺,有銅、錫制的,也有用木竹做的,十分逗人喜愛。這是一種適應中秋賞月需要的臨時集市,顧客以老人、婦女和兒童居多,他們成群結隊來選購這些小商品,以便中秋賞月時使用。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後,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几,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有的人家用一個米篩,內置一大月餅。這種甜餅直徑1尺左右,厚約0.5寸,內實無餡,外附芝麻,其大如盤,像個大月亮。清戴玉生《甌江竹枝詞》詩云:「手招銀屏看素娥,纖雲四卷鏡新磨。兒童笑指盤中月,比擬天邊大幾多。」
在月餅周圍放10隻小碟子(木製,直徑約2.5寸,染以雜色,也有用銅、錫做的),碟中放上各種各樣的果品或特製的動物圖案糕餅,作為祭品。大月餅中央置一小玻璃金魚缸,內放各色金魚,兩邊還放置小燭臺。
同時,每家還把其他小型物品,如瑪瑙、珊瑚、碧玉等物品和花卉、盆景等,都擺出來,任人參觀,相互炫耀。有錢人家開筵賞月,吃中秋酒,窮苦人家僅煮食粉幹和芋艿。待月亮東升,闔家在中庭對月啖餅,進行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