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鄭州,記者 王平安)訊,科創板IPO申請於5月27日獲受理後,金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科環境」)在半年內經歷了3輪問詢與4次回復,至今仍止步於問詢環節。
據上交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系統官網最新進展顯示,12月4日上午,科創板上市委2019年第50次審議會議將審議金科環境的首發申請。
11月25日公布的科創板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中,首個問題就要求金科環境「採用簡明語言,強化風險導向,突出重大性,增強針對性,明確提示公司不生產膜材料,專注於膜系統設計建設、膜系統運行管理領域。」
此前,金科環境在招股書中稱,公司從事水深度處理及汙廢水資源化,主營業務為依託膜通用平臺裝備技術、膜系統應用技術、膜系統運營技術等三大核心技術,為客戶提供裝備及技術解決方案。公開資料顯示,膜技術處理汙水效率高,出水質量穩定,出水質量高,設備化程度高,用地少百分之五十以上。
金科環境表示,飲用水處理領域,公司在國內率先實施了納膜技術技術規模化應用,處理規模居國內首位;在膜法市政汙水處理領域,公司是國內幾家具有為20萬噸/日及以上處理規模的超濾水廠代表性企業之一;在資源化領域,採用雙膜技術將市政和工業園區汙廢水處理並大規模產出再生水,公司綜合技術與實施規模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公司承接納濾膜項目總產水規模約27.13萬噸/日,市場佔有率36.24%;公司承接市政汙水處理超濾項目總規模達81.50萬噸/日,市場佔有率為16.86%;公司承接應用雙膜法(超濾+納濾/反滲透)將市政和工業園區汙廢水深度處理及再生水回用項目總規模為19.16萬噸/日,市場佔有率為26.66%。
看似在膜技術領域領先的金科環境,卻並不生產膜產品。
對此,某膜技術汙水處理行業人士稱,「膜技術原材料PVDF為石油萃取物,通過化學改性的辦法進行生產,化學改性的配方技術門檻很高,要求做出來的膜透水性好,抗拉伸力強,不然在市政和工業汙水領域,容易斷絲,汙水就不經過濾直接進入淨水系統。至今國內市政和工業汙水用微濾膜只有碧水源完成了大規模商用。」
「在應用過程中,膜產品的研發生產是核心,其次是應用環節的設備及土建,設備結構的合理性與土建安裝的安全性也很重要,但門檻很低。自2015年PPP模式推廣後,國內絕大多數汙水處理使用水價投標,投標方肯定會使用自己的技術,金科環境這種拿到標以後用別人的技術,利潤會低很多。」
與之對應的是,金科環境的研發投入較低,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為3.66%、3.79%、5.19%、3.69%,三年半共計投入研發4268.03萬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4.32%。
「金科環境的雙膜法採用超濾+納濾/反滲透技術,理論可行,經濟效益堪憂」,行業人士稱「雙膜法採用超濾+反滲透的話,反滲透膜效率低、廢水率高、耗電高,產出的再生水是純水,還需添加礦物質,這種雙膜法理論可行,經濟效益很低,實際操作的毛利率是相當低的。」
11月26日,針對上述事項,《科創板日報》記者聯繫採訪公司,但截至下午發稿未獲回復。
值得注意的是,金科環境的毛利率、淨利率高於同行。數據顯示,2018年與2019年上半年,金科環境毛利率為35.93%與30.67%,而同期水處理行業平均毛利率為40.39%與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