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程學科「機械製造」領域發展研究 ——《2018-2019機械工程...

2021-01-21 澎湃新聞

原創 CMES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2020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及其生產工程分會承擔了中國科協學科發展工程項目,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郭東明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專家撰寫組,和11個專題小組近百位專家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充分收集資料、深入調查研究和嚴謹數據分析,以及多次研討會討論和廣泛徵求本學科領域內專家學者的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2018-2019機械工程學科發展報告(機械製造)》(以下簡稱《報告》)。

機械製造科學的基本任務,就是為製造業提供所需求的機械製造過程及裝備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現代機械製造學科和製造技術,是具有很強領域帶動效應的工程科學,不僅研究多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基礎性、科學性和創新性等共性問題,同時,可以通過解決企業生產應用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成為推動製造裝備、製造工藝和相關產業發展最有力、最直接的牽引力和原動力。因此,機械製造學科和製造技術,是振興和強大製造業的重要基礎,在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報告》主要概述了近幾年我國在機械製造科學研究以及在不同工業領域應用中取得的創新性和標誌性研究進展,通過對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對比,對今後機械製造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趨勢進行了展望。

1、機械製造學科標誌性研究進展

在精密與超精密加工領域,清華大學路新春等建立了大尺寸表面納米級平坦化的加工原理與方法,發明了系列大尺寸超薄矽片納米級無損傷拋光關鍵技術,研製開發出12英寸「幹進幹出」化學機械拋光(CMP)裝備與成套工藝,實現了IC製造大尺寸晶圓表面的納米級平坦化及納米級缺陷控制。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在中芯國際等企業實現批量應用,打破了國外高端微電子超精密拋光裝備長期壟斷的局面。

在高效高質加工領域,大連理工大學賈振元等建立了碳纖維複合材料(復材)新切削理論體系,發明的鑽、銑削等九個系列新型復材切削刀具、加工技術及工藝,相比於國外及傳統刀具,加工損傷由毫米量級降至0.1mm以內,刀具壽命提升2-7倍,加工效率提升3-4倍,加工精度提升50%。成果已應用於航天一院、三院、中航工業和中國商飛等企業復材構件的加工製造中。

在非傳統加工領域,華中科技大學邵新宇等提出了大型薄壁曲面雷射焊接控形控性技術,發明了大型三維薄壁曲面焊縫形貌在線「測量—跟蹤—補償」技術與裝置,實現了汽車車身小變形、低應力、高質量雷射焊接。成果已在上海通用、江鈴福特、江淮等企業得到應用。

在微納製造領域,西安交通大學盧秉恆等提出了電場斥力輔助的脫模新方法,建立了大面積嵌入式功能結構的電場輔助掃描填充技術,實現了金屬、低維納米墨水等功能材料對特定微納米孔隙的電場輔助填充;提出了異型微納結構電致流變成形方法和宏觀表面的6英寸晶圓級自動化納米壓印微區控制壓印新方法,實現了表面翹曲起伏的晶圓級基材與柔性模板的均勻接觸,推動納米壓印技術由二維向三維方向發展。

在綠色製造領域,中南大學郭學益等創新開發了廢舊線路板低溫連續熱解新技術,實現了廢舊電路板中有機組元深度碳化與金、銀、銅、鈀等有價金屬的有效富集,以及物料中有機溴、氯的無害轉變與尾氣超低標準排放,有效消除了廢舊電路板中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已在江西等9個省(自治區)推廣應用,推動我國再製造產業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在仿生製造領域,源於昆蟲蛻變翅膀摺疊的靈感,仿生成為從小實體到大展開面的神奇變換機構。天津大學陳焱等創造性地將空間結構代替球面機構,建立了基於過約束空間機構網格的厚板摺紙運動學模型,解決了厚板摺紙的仿生製造難題。研究成果已用於大型空間可展結構、新型超材料與輕型複合材料、可變形機器人等工程。

在表面功能結構製造領域,華南理工大學湯勇等發明了複雜表面熱功能結構形貌特徵設計與可控制造關鍵技術,實現了管外、管內表面熱功能結構高效成形及複雜形貌可控生成等,從根本上解決了管殼式換熱器、空調及照明高能耗以及高鐵的核心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衛星數據傳輸及相控陣天線高熱流密度電子晶片熱控問題,在我國相關行業的龍頭企業實現大量應用。

在增材製造領域,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提出基於雷射選區燒結增材製造的複雜零件整體鑄造新思路和發明整體鑄造成套技術,突破了航空發動機機匣、航天發動機渦輪泵等高性能複雜零件的整體鑄造難題。成果應用於中國航發、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等國內外數百家單位,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基礎零部件製造領域,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聯合北京工業大學石照耀,提出了基於記憶合金流量調節的溫控技術、高精度齒輪拓撲修形技術和高效齒輪配對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開發的高鐵列車用齒輪傳動系統溫升降低10度(攝氏)以上,噪聲降低11%,振動得到顯著控制,功率重量比提升10%。

在傳感、檢測與儀器領域,重慶理工大學彭東林提出一種將被測齒輪與傳感器融匯一體的新方法-寄生式時柵技術,採用非接觸、密封的離散測頭線圈直接把被測齒輪、蝸輪、蝸杆、齒條、絲槓等當作均勻分度的「齒柵」,作為新檢測方法的行波產生器件,再用時鐘脈衝作為位移精密測量的基準,從而實現實時、在線、動態精密位移測量。

在智能製造及數字工廠領域,華中科技大學丁漢等針對「大型複雜曲面多機器人高效加工的主動順應與協同控制」科學難題,在涉及磨拋法蘭和力位自律跟蹤、高能效移動機器人機構設計、超大高光反射表面三維測量、多機協同運動規劃和測量加工一體化協同控制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並在中國中車等企業得到推廣應用。

2、國內外對比與發展趨勢

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863科技計劃、國家重大重點專項等項目的支持下,機械製造學科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進展和創新成果,為我國製造業提供了大批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機械製造科學從過去的跟蹤、發展到現在的並跑,有的領域已處於領跑狀態。超精密加工、高質高效加工、特種加工、綠色製造、仿生製造、增材製造、功能表面結構製造等領域已在國際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研究水平總體上已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同時,機械製造學科領域還存在的不少問題和差距,主要體現中國學者提出的機械製造領域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不多;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機械製造理論、方法和技術較少;在機械製造領域國際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的中國學者少。我國機械製造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對中國製造業的自主創新和自強發展的貢獻不夠顯著。

體現機械製造技術先進性的高端裝備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國高檔數控工具機、精密超精密加工工具機、精密科學儀器、大型民用飛機、大型民用航空發動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片及其製造裝備、高檔轎車及其關鍵生產設備與核心技術仍未掌握在自己手中。

製造加工理論、工藝及成套裝備雖然已有重大突破,仍然缺少原創性、系統性的深入研究,有些領域甚至還處於起步階段。例如,我國在航空發動機關鍵構件的製造精度方面已經接近或達到了與國外產品相同的水平,然而製造的關鍵構件服役壽命卻不及國外同類產品的50%,在關鍵構件製造技術方面未能掌握面向高性能製造的表面宏微觀幾何與物理狀態對構件服役影響影響規律,相關基礎數據嚴重缺乏、高性能加工表面狀態設計基礎研究不足。高端裝備研發依然是仿製國外同類型設備為主,缺乏主動設計手段,沒有形成「工藝牽引裝備,裝備支撐工藝」的良性循環。

增材製造基礎研究覆蓋了相當完整的學科方向,但同世界領先水平還有一定差距,近幾年的一些顯著影響增材製造全局的重大技術進步都來自於美歐國家,美國和德國還佔據高端增材製造裝備商業化銷售市場的絕對優勢;高端增材製造裝備的核心元器件和商用軟體還依賴進口;以系統級創新設計引領的規模化工業應用還主要在美歐國家。

機器人減速器、高速列車主軸承、液氣密封等機械基礎件的性能及質量與國外比較差距仍然較大,高端基礎零部件發展受制於原材料、精密製造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及基礎理論與技術前沿研究的落後,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檢測測量技術還存在自主創新少、測量精度不高、測量準確性不高、測量效率低等特點,高端儀器設備依賴進口的局面尚未改變,現有國內測量儀器的性能及可靠性指標與國外產品相比差距明顯,測量理論、方法和技術不太適應國家重大工程的需求。製造業智能製造、大數據的獲取、分析和應用、數據化車間及智慧工廠等尚處於初級階段。

3、展望

機械製造學科發展的總趨勢是需求驅動、學科融合和前沿牽引。我國正處在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的徵途中,各行業裝備製造以及高性能產品的製造等,都迫切需要機械製造科學提供創新而實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機械製造學科一方面要與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管理科學、納米科學繼續深入的交叉融合,發展和完善仿生及生物製造學、微納製造學、製造管理學和製造信息學。另一方面要與機械學融合,即與機構學、傳動學、摩擦學、結構強度學、設計學、仿生及生物等機械學更深入的融合發展。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深地深海深空探測、精準醫療、核聚變、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科學前沿和未來的需求,都對機械製造科學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當前,製造已經處於網絡/信息/智能製造、極端製造、微納製造與生物製造的新時代,網絡環境下具有信息感知、計算分析和決策反饋控制等智能的高端重要裝備和系統的智能製造,不斷快速更新的智能數字網絡多功能集成產品製造,以及製造尺度特大或特小尺度或極端環境極高功能的器件和功能系統的極端製造,高知識含量的信息機電產品、仿生機械產品和微納尺度器件及其產品的製造,將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基於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綠色可持續性製造產品的綠色度,將上升為製造競爭力的首要因素。

各領域重點研究內容簡述如下。

精密及超精密加工領域:加強開展超精密加工裝備及其高精度關鍵部件的高品質製造、超精密加工裝備模塊化生產、典型材料及複雜零件超精密加工工藝、超精密加工裝備製造標準等研究。

高質高效加工領域:應用多學科理論和技術手段,不斷完善高質高效加工基礎理論,發現新規律、提出新方法、建立更準確有效的模型,支撐以高質量、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綠色化、複合化、高集成化等為特徵的高質高效加工裝備、工具和工藝技術的創新發展。

非傳統加工領域:研發多物理場、多工藝複合的雷射、超聲、電磁、射流、電子束等非傳統加工的高精可控機制、技術與裝備,實現新型難加工材料的微加工與複雜結構成形,研究3D列印的新方法等新技術與裝備。

微納製造領域:研究功能化大面積納米結構規整平面直接壓印製造、真三維複雜仿生微納結構定域可控制造、複雜曲面、三維多噴頭、多材料電噴印列印製造,以及輕薄化、共形性、表貼式的多功能柔性電子皮膚。

綠色製造領域:研發綠色製造的方法工具平臺、發展再製造產品損傷檢測技術,開發新型綠色材料、節能生產裝備、綠色加工工藝,研發智能再製造拆解及高效清洗工藝,在典型行業和關鍵零部件,推廣綠色製造和再製造技術。

仿生製造領域:重點研究仿生生物製造新技術體系、高端3D、4D機械仿生生物製造,加強成熟度高的仿生生物製造系統的關鍵技術演示驗證及應用,研發重大仿生生物機電產品。

表面功能結構製造領域:揭示表面功能結構有別於宏觀結構的特殊功能的實質以及與宏觀結構作用機制的區別,提出新的表面功能結構製造理論和方法。

增材製造領域:通過增材製造裝備、材料、結構和工藝的重大創新或集成優化,實現更高的尺寸精度、更低的表面粗糙度、更高和更穩定可靠的性能、更大的尺寸和更複雜精微的結構、更高的製造效率和更低的成本、適用更廣泛的材料等,並儘可能追求同時兼顧上述全部或部分優勢。探索微納增材、三維微電子線路、智能結構4D列印等前沿技術。

基礎零部件製造領域:圍繞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發展的配套需求,以產品突破為主攻方向,密切產需合作,加強基礎技術研究,推動機械基礎件向長壽命、高可靠性、輕量化、減免維修方向發展。

傳感、檢測與儀器領域:科學儀器已遠遠超出「光機電一體化」的範疇,未來智能傳感器會逐步走向集成化、能量獲取自動化、高端需求多樣化的趨勢。需要大量引進日新月異的高新技術,如納米、MEMS、晶片、網絡、自動化、仿生學等新技術。

智能製造及數字工廠:重點突破生產過程智能化、製造裝備智能化、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智能化中的基礎理論與共性關鍵技術,建立智慧雲製造平臺,加強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機械工程學科發展研究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持續開展的學術活動,是機械工程學科各領域發展情況的總結和分析,力求客觀、科學地評價、對比,提出其趨勢和發展策略。努力為從事本領域教學、科研、生產的科技人員,以及國家相關的科研管理和決策部門提供有益的啟迪。2021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將繼續開展機械工程學科「成形製造」領域的發展研究,敬請期待我們的研究成果!

原標題:《機械工程學科「機械製造」領域發展研究 ——《2018-2019機械工程學科發展報告(機械製造)》已正式出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學科...
    記者了解到,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由2019年的31位上升至23位,全國排名在10-20%,穩居山東省屬高校首位。機械工程學科全國共有115所大學上榜,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位列前2%。
  • 大學專業解讀系列:NO.98 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專業の介紹工學→機械類→機械工程專業專業介紹機械工程是一門利用物理定律為機械系統作分析、設計、製造及維修的工程學科。機械工程是以有關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理論基礎,結合生產實踐中的技術經驗,研究和解決在開發、設計、製造、安裝、運用和維修各種機械中的全部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應用學科。
  • 機械行業深度報告:跟隨工程機械的β,追尋高端製造的α
    機械行業整體銷售淨利率上行主要是由是工程機械與高端設備行業的高盈利能力所拉動 的。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淨利率低於機械行業平均水平的時期,基本與 ROE 低於機械行業平均 水平的時期重合。高端製造設備方面,鋰電設備、光伏設備、半導體設備的銷售淨利率在近三 個季度均較明顯地高於機械行業平均值。高端設備資產負債率低於行業平均,影響 ROE 表現。
  • 2019考研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這些與考研專業相關的詳盡信息將有助於考研人深入了解專業,預祝大家2019考研金榜題名!本文為大家介紹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該專業涉及到機械行業中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諸多的方向,是社會需求很大的一個行業。機械製造的能力,直接影響整個社會工業產業的發展。我國現在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已經在逐步縮小。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航天、造船、採礦等工業領域的發展,機械製造和自動化更加需要長足的發展,並且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機械工程學科第三屆青年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機械工程學科第三屆青年科學家論壇於8月21-23日在上海召開。本次論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承辦。
  • 戰略研究丨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18年第6期作者:楊豔明,趙雲,邵珠峰,李道春,高增桂,張子龍,沈悅,王林軍來源:.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戰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8,20(6):27-33.
  • 西南交大機械工程考研一文全知道
    特別是近10年來,學院在科研、教學和學術團隊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作為主持單位,學院分別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或教學成果一等獎11項,建立了全國高校機械工程學科的第一個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和首批國家級機械基礎教學團隊;2007年機械工程學科成為國務院學位辦批覆的首批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 西南交通大學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入選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
    近日,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杭州發布《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結果。由西南交通大學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與生物摩擦學,簡稱BSBT)入選我國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達到國內外知名期刊水平,即T2級。
  • 工程機械再製造的主要工藝流程
    機械是對各類用於工程建設的施工機械的總稱,廣泛用於建築、水利、電力、道路、礦山、港口和國防等工程領域。工程機械再製造是以廢舊工程機械產品為對象,用先進技術將廢舊的工程機械設備進行徹底拆解翻修,生產出完全等同於新產品性能和質量的再製造產品,從而達到高效的二次利用。
  • 《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入選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級別
    《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結果。由西南交通大學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與生物摩擦學,簡稱BSBT)入選我國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達到國內外知名期刊水平,即T2級。                 本次分級目錄發布工作的參評期刊主要為我國機械工程領域的中、英文科技期刊。
  • 專業導航:機械工程專業考研院校介紹
    2002年1月,機械工程學院和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合併,成立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械工程是上海交通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科之一,是培養先進機械製造技術、機電控制、現代設計、汽車工程和工程管理等高級科學研究和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該院的「先進機械製造技術」已被列為學校「211工程」的6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之一。
  • 中國工程機械製造哪家強,長沙機械製造只排第二,誰是第一
    時間回到2019年5月15日,有1150家全球知名工程機械企業,攜帶著自己最新技術成果,新一代智能化產品齊聚湖南長沙。作為世界公認的機械之都,長沙的工程機械可不是如臭豆腐一般,聞著臭吃著香。長沙的工程機械製造是聞著香,吃著更香。
  • 頂級專家雲集 2019第二屆機械工程與智能製造國際會議即將盛大召開
    一、會議介紹堅定不移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實現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是推動中國製造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由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主辦的2019第二屆機械工程與智能製造國際會議(WCMEIM 2019) 將於2019年11月22-24日在上海召開。
  • 驅動觀天之眼 敢採九天之火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機械工程學科...
    複雜機電裝備被廣泛應用於陸海空天等各個重要領域,其設計與製造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水平。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為代表的國外陸海空天領域電子裝備發展遠遠早於我國,它們對電子機械學科的人才培養十分重視。
  • 陝西專升本2018-2020年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分析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指研究各種工業機械裝備及機電產品從設計、製造、運行控制到生產過程的企業管理的綜合技術學科。專業是以機械設計與製造為基礎,融入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的交叉學科,主要任務是運用先進設計製造技術的理論與方法,解決現代工程領域中的複雜技術問題,以實現產品智能化的設計與製造。
  • 工科專業:力學類、機械類、儀器類專業
    本專業培養具有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基本知識,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
  • 《機械工程學報》第四屆高影響力論文暨2021年重點刊登方向發布會...
    >機械工程學報稿件查詢,過刊瀏覽,機械領域文章推薦>主辦單位: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工程學報》編輯部JME學院承辦單位:北京工業大學會議時間:2020年12月5~6日會議地點:北京五環大酒店(東三環南路15號)《機械工程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的中國機械工程領域的頂級學術刊物,主要報導機械工程領域及其交叉學科具有創新性的基礎理論研究、工程技術應用的優秀科研成果,兩刊均已成為國內外機械工程領域具有高影響力的學術期刊
  • 工程機械焊接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在2011年度「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揭曉之際,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表示:「中國市場持續快速的增長,使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和企業正成為全球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十二五』期間,穩健向上的中國經濟,為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而持續的驅動力。
  •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碩士錄取一枚的工作情況怎樣?-美英港新
    從行業發展看,數控工具機、工程機械、發電設備、印刷機械等專業的前景都值得看好。除了傳統的機械行業之外,新興的半導體、電子產業以及能源類公司(比如採礦、石油)也都提供有機械工程相關的就業機會。而且大陸目前有太多太多的大型工業集團以及重工業集團需要這樣的高端人才!
  • 謝菲爾德大學和利茲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選哪個好?
    英國隨著「中國製造2025」和智能製造發展規劃的實施,工業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從而對機械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為了順應市場的需求,謝菲爾德大學和利茲大學均開設了機械工程專業,那麼,問題來了,謝菲爾德大學和利茲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選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