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及過去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及其貢獻!

2021-01-16 科學網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45(當地時間上午11:45),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and 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在 「for developing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for the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biomolecules in solution」重要貢獻。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7 was awarded to 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and Richard Henderson "for developing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for the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biomolecules in solution".




諾貝爾化學獎有人將其戲稱諾貝爾「理綜獎」,比如在過去20年內多次將獲獎成果授予傳統化學之外的生物學研究,如2015年「DNA修復機制」、2012年「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2009年「核糖體結構和功能」、2006年「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2004年「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2003年「細胞膜通道」等。這也充分說明了「生物和化學不分家」、「生物的基礎是化學」,哈哈。實際上,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學科交叉的深入,不同學科之間也越來越難以明確的區分開來。以下對近20年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及其他們的貢獻進行了描述。


2016年,法國科學家Jean-Pierre Sauvage,英國科學家Sir J. Fraser Stoddart和荷蘭科學家Bernard L. Feringa獲獎,獲獎成果為「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6 was awarded jointly to Jean-Pierre Sauvage, Sir J. Fraser Stoddart and Bernard L. Feringa "for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molecular machines".




2015,瑞典科學家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Paul Modrich和土耳其科學家Aziz Sancar獲獎,獲獎成果為「DNA修復機制研究」。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5 was awarded jointly to Tomas Lindahl, Paul Modrich and Aziz Sancar "for mechanistic studies of DNA repair".




2014年,美國科學家Eric Betzig、德國科學家Stefan W. Hell和美國科學家William E. Moerner獲獎,獲獎成果為「研製出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4 was awarded jointly to Eric Betzig, Stefan W. Hell and William E. Moern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2013年,美國科學家Martin Karplus, Michael Levitt和Arieh Warshel獲獎,獲獎成果為「為複雜化學系統創立了多尺度模型」。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3 was awarded jointly to Martin Karplus, Michael Levitt and Arieh Warsh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




2012年,美國科學家Robert J. Lefkowitz和Brian K. Kobilka獲獎,獲獎成果為「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2 was awarded jointly to Robert J. Lefkowitz and Brian K. Kobilka "for stud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Dan Shechtman獲獎,獲獎成果為「發現準晶體」。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1 was awarded to Dan Shechtman "for the discovery of quasicrystals".




2010年,美國科學家Richard F. Heck、日本科學家Ei-ichi Negishi和AkiraSuzuki獲獎,獲獎成果為「有機合成中鈀催化交叉偶聯」研究。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0 was awarded jointly to Richard F. Heck, Ei-ichi Negishi and Akira Suzuki "for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couplings in organic synthesis".




2009,美國科學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科學家Ada E. Yonath獲獎,獲獎成果為「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9 was awarded jointly to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Thomas A. Steitz and Ada E.Yonath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




2008年,美國科學家Osamu Shimomura、Martin Chalfie和Roger Y. Tsien獲獎,獲獎成果為「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was awarded jointly to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 and Roger Y. Tsien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2007年,德國科學家Gerhard Ertl獲獎,獲獎成果為「表面化學研究」。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7 was awarded to Gerhard Ertl "for his studies of chemical processes on solid surfaces".




2006年,美國科學家Roger D. Kornberg獲獎,獲獎成果為「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6 was awarded to Roger D. Kornberg "for his studies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eukaryotic transcription".




2005年,法國科學家Yves Chauvin、美國科學家Robert H. Grubbs和Richard R. Schrock獲獎,獲獎成果為「烯烴複分解反應」。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5 was awarded jointly to Yves Chauvin, Robert H. Grubbs and Richard R. Schroc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thesis method in organic synthesis".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美國科學家Irwin Rose獲獎,獲獎成果為「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4 was awarded jointly to Aaron Ciechanover,  Avram Hershko and Irwin Rose "for the discovery of ubiquitin-med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




2003年,美國科學家Peter Agre和Roderick MacKinnon獲獎,獲獎成果為「發現細胞膜通道」。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3 was awarded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channels in cell membranes" Jointly with one half to Peter Agre "for the discovery of water channels" and with one halfto Roderick MacKinnon "for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of ion channels".




2002年,美國科學家John B. Fenn、日本科學家Koichi Tanaka和瑞士科學家Kurt Wüthrich獲獎,獲獎成果為「生物大分子鑑定和結構分析方法」。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 was awar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with one half jointly to John B. Fenn and Koichi Tanaka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soft desorption ionisation method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es of biologicalmacromolecules" and the other half to Kurt Wüthrich "for hisdevelop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or determining the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




2001年,美國科學家William S. Knowles和日本科學家Ryoji Noyori和美國科學家K. Barry Sharpless,獲獎成果為「手性催化氫化反應」和「手性催化氧化反應」。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1 was divided, one half jointly to William S. Knowles and Ryoji Noyori "for their work on chirally catalysed hydrogenation reactions" and the other half to K. Barry Sharpless "for his work on chirally catalysedoxidation reactions".




2000年,美國科學家Alan J. Heeger、Alan G. MacDiarmid和日本科學家Hideki Shirakawa獲獎,獲獎成果為「導電聚合物的發現」。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0 was awarded jointly to Alan J. Heeger,  Alan G. MacDiarmid and Hideki Shirakawa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ductive polymers".




1999年,美國科學家Ahmed Zewail獲獎,獲獎成果為「運用雷射技術觀測原子在分子中的運動」。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9 was awarded to Ahmed Zewail "for his studies of the transition states of chemical reactions using femtosecond spectroscopy".




1998年,美國科學家Walter Kohn和英國科學家John A. Pople獲獎,獲獎成果為「密度泛函理論」和「波函數方法」。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8 was divided equally between Walter Kohn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 and John A. Pople "for his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quantum chemistry".




1997年,美國科學家Paul D. Boyer、英國科學家John E. Walker和丹麥科學家Jens C. Skou獲獎,獲獎成果為「三磷酸腺苷的酶催化過程」。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7 was divided, one half jointly to Paul D. Boyer and John E. Walker "for their elucidation of the enzymatic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ynthesis of adenosinetriphosphate (ATP)" and the other half to Jens C. Skou "forthe first discovery of an ion-transporting enzyme, Na+, K+ -ATPase".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慄茂騰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079113.html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都是女科學家
    近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2019年: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古迪納夫教授(John B Goodenough)、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斯坦利·惠廷厄姆教授(M.stanley Whittlingham)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揭曉
    瑞士、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將分享獎金760萬人民幣
    當地時間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憑藉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作出的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將分享獎金760萬人民幣
    當地時間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憑藉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作出的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剛剛,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揭曉了!
    當地時間10月4日上午,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揭曉。
  • 三名科學家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王宗英)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三位分別來自瑞士、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因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獎。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和Richard
  • 美英3名科學家因這些貢獻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英3名科學家因這些貢獻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原標題:   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Frances H. Amold、George P.
  • 數字裡的諾貝爾化學獎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4日電 (記者 李玫憶)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於當地時間10月4日揭曉。上午11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本內(Jacques Dubochet)、美國科學家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在開發對生物分子進行高解析度結構測定的低溫電子顯微鏡方面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化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Doudna)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
  • 瑞士、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社發(石天晟攝)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4日電(記者李驥志 付一鳴)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 剛剛,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今年的諾貝爾獎單項獎金增加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過去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2019年——美國和日本3位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M.
  • 剛剛,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時48分許,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今年的諾貝爾獎單項獎金增加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過去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2019年——美國和日本3位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lingham、Akira Yoshino獲獎,獲獎理由是「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生物領域獲垂青
    當地時間10月4日上午,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和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對「冷凍電子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 因「基因編輯」兩位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現,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也高達20次,甚至農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
  • 兩位女性分享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今年的諾貝爾獎單項獎金增加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過去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2019年——美國和日本3位科學家 John B Goodenough、M.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Doudna,以表彰她們在「憑藉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作出的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會是誰?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宣布預示著諾貝爾獎季的正式到來,瞬間晝夜節律成為多家媒體頭天,評述者和解析者眾多,這裡不在贅述。那麼,明天的諾貝爾化學獎會花落誰家呢?相對於生理學或醫學獎,化學獎更不按照常理出牌,預測難度更大。
  • 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www2.mrc-lmb.cam.ac.uk/group-leaders/emeritus/greg-winter/歷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