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五顏六色的花朵類似,蝴蝶或者變色龍等動物經常表現出鮮豔的顏色,不過這兩種現象還有所區別。花朵的顏色多來自色素,色素吸收或者反射特定波長的光產生色彩;而蝴蝶或者變色龍的顏色源於這些生物體表的細微結構——比如納米「光子晶體」( photonic crystal,PC)——對光的散射、衍射和幹涉等,這種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結構色」。結構色有很多優勢,比如不易褪色、不怕水洗、顏色可調等。不過,使用目前流行的3D列印技術還無法方便快捷的實現結構色。
變色龍。圖片來源於網絡
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Ying Diao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發表論文,僅使用一種「墨水」就可3D列印絢麗多彩的結構色。該工作的關鍵之處,是他們所用「墨水」中一種被稱為「瓶刷共聚物」的高分子材料。
3D列印彩色變色龍圖像。圖片來源:Sci. Adv.
「瓶刷共聚物」是一種支化或接枝聚合物,在主鏈骨架上附著高接枝密度的側鏈,呈現出類似瓶刷的形狀。由於其獨特的結構,可以組成複雜但卻高度有序的物質,通過對單體的選擇和合成過程的控制,能夠設計製備尺寸、形狀以及組成確定的「DIY納米材料」。因此在許多領域,如表面活性劑、光子晶體、塗層和納米醫學等,有著廣泛的研究和應用潛力。
三種「瓶刷共聚物」的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Chem. Soc. Rev. [1]
研究者利用開環易位聚合法(ROMP),分步製備了瓶刷狀接枝共聚物PDMS-b-PLA,其中,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和聚乳酸(PLA)各佔50%,且凝膠滲透色譜(GPC)分析顯示,分子量分布很窄。
PDMS-b-PLA瓶刷共聚物的製備。圖片來源:Sci. Adv.
將共聚物白色固體粉末(上圖E)溶解在四氫呋喃(THF)中,配置成100 mg/mL的溶液,這就是列印所需要的「墨水」。在溶液中,瓶刷聚合物的支鏈會相互纏在一起,形成膠束;當溶液通過滴塗法成膜時,溶劑蒸發,聚合物分子間發生微觀相分離,形成有序的層狀結構,因此產生出顯著的隨機顏色。
「瓶刷共聚物」溶液乾燥後的薄膜顯色。圖片來源:Sci. Adv.
瓶刷共聚物可以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顏色,還可以通過列印速度、施加壓力和襯底溫度來進行控制,換句話說,這些因素影響著聚合物的微觀相分離過程。研究者將「墨水」裝入3D印表機,在30 kPa的壓力下,通過調節基底溫度(25 °C、50 °C和70 °C)和列印速度(15至480 mm/min),獲得了二維的顏色矩陣。列印線條顯示出一致的顏色。不過,在列印開始時和拐角處,可以看到輕微的變色(下圖C)。
3D列印複雜結構色。圖片來源:Sci. Adv.
3D列印的結構色具有較寬的範圍(從403 nm的藍光到626 nm的紅光)。通過對3D印表機編程,就能夠得到更加複雜的圖案。研究者通過調節列印速度、壓力(35 kPa)和溫度,在矽晶圓上印製了三條不同顏色的變色龍(上圖D),以及一條擁有三種顏色的變色龍(上圖E)。
3D列印結構色複雜圖案。圖片來源:Sci. Adv.
隨著列印速度的增加,反射波長出現非常明顯的藍移,而溫度的升高會導致明顯的紅移。通過SEM和SAXS表徵,顏色的變化來自於列印的層狀薄膜的疇間距的不同。之所以疇間距會改變,研究者推測是因為瓶刷共聚物分子呈現出「頭對頭」的排列,這意味著每個結構單元由雙層組成,而層骨架具有顯著的彈性,疇間距的變化來自於分子的擴展與壓縮。
微觀結構表徵。圖片來源:Sci. Adv.
「利用聚合物呈現這些鮮豔的顏色,並用於環保塗料和高選擇性光學濾光片等產品是一項挑戰」,Ying Diao說,「需要精確控制聚合物的合成和加工,才能形成超薄有序的結構,產生在自然界中看到的結構色」。目前這種方法獲得的顏色還是有限的,且不太適合大批量印刷,因此「我們正在與美國工業聯合會的Damien Guironnet、Charles Sing和Simon Rogers合作,開發更容易控制的聚合物以及印刷工藝,使我們更接近於大自然產生的鮮豔色彩」。[2]
Tunable structural color of bottlebrush block copolymers through direct-write 3D printing from solution
Bijal B. Patel, Dylan J. Walsh, Do Hoon Kim, Justin Kwok, Byeongdu Lee, Damien Guironnet, Ying Diao
Sci. Adv., 2020, DOI: 10.1126/sciadv.aaz7202
參考文獻:
1. Verduzco R, Li X, Pesek S L, et al. Structure, function, self-assembly, and applications of bottlebrush copolymers. Chem. Soc. Rev., 2015, 44, 2405-2420.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5/cs/c4cs00329b#!divAbstract
2. Researchers mimic nature for fast, colorful 3D printing
https://news.illinois.edu/view/6367/809468
(本文由小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