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電壓 顯卡電壓能耗平衡解析

2020-11-27 中關村在線

1英雄or禍首?

   太平洋仍然「太平」,黃石公園的冬日也依舊寧靜,小行星同樣完全沒有光臨地球的意思……儘管這個世界的平靜讓某些居心叵測的人大失所望,但「世界末日」的確就這麼從我們身邊不聲不響的飄走了。伴隨著末日的遠去,我們在長出一口氣的同時似乎也可以安心撿起一些末日之前沒有做完的事了,比如說:您還記得末日那天我們一起進行的顯卡電壓與功耗的關係測試麼?

  在上周的測試中,我們為您展現了同負載、同頻率的顯卡在不同電壓設置下所表現出的迥然不同的功耗情況。我們所選擇的測試遊戲及畫質設置沒有發生變化,測試場景也基本上遵循了精確可重複的原則,按理說只要頻率不變,這樣的測試過程應該不會帶來多少波瀾才對。但測試的結果卻有些出人意料,我們僅僅是調節了一下核心電壓參數,就讓都快參測顯卡在完全相同的負載和頻率下呈現出了甚至是相差接近40%的巨大功耗差距。


「上水」降溫這件事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出的主動選擇

  其實,類似的測試結果每天都在DIY圈中不斷的重複著,更低電壓的晶片一直都是「節能控」們追求的目標,但電壓顯然又不僅僅只是帶來能耗的罪魁禍首那麼簡單。它對晶片究竟意味著什麼,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高功耗的出現,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並儘可能降低電壓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您了解麼?


》現在去顯卡道轉轉《|》看看今日最新文章《

》顯卡精彩美圖匯總《

2頑劣精靈——電子的隧道效應

  ● 頑劣精靈——電子的隧道效應

  半導體不同於常規導體,以我們日常所見的功耗=電壓X電流這樣簡單的公式來解釋半導體電壓同功耗的關係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在頻率也就是開關動作次數不變的前提下,電壓最顯著影響並產生功耗的因素,是我們很熟悉卻又有些陌生的半導體晶片重要問題——漏電。而要明白漏電同電壓的關係,我們也許先要來一些關於量子力學的小小科普。


基本粒子在量子世界的圖景

  量子力學是一個神奇的領域,在這個領域裡,「存在」和「位置」都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說我們理解電子這玩意的時候,「它在哪裡」以及「絕緣體不會讓它通過」這兩個概念需要被首先拋棄。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只要電子的勢能達到一定的等級,它就會有概率從先前所在的地方消失,並且出現在任何它想出現的地方,即便面前橫著宏觀上看似不導電的絕緣物質也是一樣,所以宏觀上「絕緣體被破壞性擊穿前不導電」這種好像很絕對事,在量子世界裡就顯得沒那麼絕對了。電子在半導體晶片中經常會發生從靠近絕緣層內測的地方消失,然後出現在幾個到十幾個納米之外的絕緣層外測的現象,這一過程完全不會破壞絕緣層本身的結構,因為這樣的過程看上去就像是電子在絕緣體中打了一條可以讓自己通過的隧道一樣,所以被稱作隧道效應。


電子穿透絕緣體的隧道效應

  隧道效應充分體現了量子世界的神奇,電子不再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它變成了一個古靈精怪的小精靈,可以淘氣的消失然後出現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這種效應對於許多應用領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對於半導體工業而言,隧道效應卻讓電子變成了不折不扣的「頑童」。伴隨著隧道效應,電子可以從柵極內起絕緣作用的柵氧層內測跳脫到外側的矽基體內部,一旦來到這裡,電子的行為就不再受人們的控制,在矽基體中的穿行以及由此伴生的感生電流就形成了我們熟悉又痛恨的東西——漏電。


黃色區域即為絕緣但被擊穿的柵氧層

  漏電問題是困擾著進入深亞微米屏障之後的半導體業界的最核心問題之一,它對晶片工作沒有任何意義,但卻又完全不可避免。當刻線寬度不斷下探之後,柵極下方的柵氧層的厚度/等效厚度(EOT)就會伴隨著整個柵極尺寸的縮減而不斷地變薄,這種厚度的減薄讓柵氧層對電子的容納能力快速的衰減下去。隧道效應是一個距離反比效應,距離越長發生的概率就越低。於是在工藝日漸精進的當下,電子變得比過去更容易完成從一側消失然後出現在另一側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背後推手,就是電壓。


隧道效應概率問題的研究公式

  上面這組看上去有些像「鬼畫符」的公式來自薛丁格方程的展開和推論,它描述了隧道效應發生的概率,其中的T便是這一概率的數值。我們無需理會難以理解的中間過程,只需要抓住其中對我們有用的重點即可——隧道效應發生的概率與電子勢能/絕緣體勢能之差成近似指數比例,而電子的勢能通常又正比於電壓,所以我們可以獲得這樣一個結論:電子發生隧道效應並形成漏電的概率,近乎指數級的受到了來自電壓的影響。我們甚至可以以「莫名其妙的堅定」來得到更加簡單的結論——只要提升一點電壓,跟運算沒有任何關係的漏電就會「嗖嗖嗖」的膨脹起來,晶片同負載同頻率下的功耗也就跟著水漲船高了。

3電壓有害無益?

  ● 電壓有害無益?

  電壓真是一個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存在,它會加劇電子的「頑劣」,讓電子變得更容易越過絕緣層並形成漏電。從這個角度出發,電壓無疑是晶片能耗控制的一大障礙。但另一方面,我們毫無疑問的又不可能離開電壓,因為電壓對晶片正常運行的保障作用是人盡皆知的最簡單的事實。


電晶體的工作離不開電壓

  電晶體的「開閉」動作來實現與非門的過程,本質上其實是電子流入/停留/流出的過程,驅動這一過程的最基本要素就是電壓。只有當電壓達到一定大小時,電子才會在半導體中發生我們需要的定向移動。電晶體的動作速度越快,頻率越高,所需要的驅動電壓也就越高。所以電壓是半導體電路工作尤其是高頻工作的最本質基礎,這一點甚至無需任何科普。


即便受影響相對較小的HD7950,也產生了36.8%的功耗波動

  但無論是我們的科普還是上周的測試結果,都毫無疑問的給這位半導體電路工作的基礎決定要素打上了「麻煩製造者」的烙印。我們的測試僅僅改變了平均15%的電壓,卻換來了近40%的功耗變動,甚至如果我們進一步提升工作電壓,隧穿漏電所導致的功耗增量還會以更加明顯的增速快速上揚。這種不正常的非線性增量不僅再次說明了隧道效應產生影響的嚴重性,更讓電壓的處境變得微妙起來。

  一邊是運行中的必須,一邊卻是無用的多餘,圍城的好戲難道又要上演了麼……

4平衡才是關鍵

  ● 平衡才是關鍵

  現在,我們似乎陷入了一個矛盾的境地。一方面,電壓是導致漏電產生以及拉升相同負載下顯卡功耗的罪魁禍首,它會導致顯卡產生「完全沒有意義」的功耗。而另一方面,電壓卻又是維持晶片工作頻率的重要因素。極端有用和完全沒用兩個並行的存在,似乎讓我們的抉擇變得異常困難了。

  其實,事情並不想看起來那麼困難,只要我們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麼,選擇同樣會變得很輕鬆。任何事物都同時具備著積極和消極的一面,具體表現出哪一面的屬性要看我們讓它出現在哪裡。讓正確的事物在正確的時間裡出現在正確的場合併解決最需要解決的矛盾,我們自然後可以收穫事物正確積極的一面屬性,電壓也不例外。


對中低端顯卡來說,性能也許比功耗更重要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是高頻、幀數或者需要被補足的性能?還是使用過程中的功耗、發熱以及噪音表現?如果我們需要的是前者,那麼矛盾自然就是性能而非功耗,此時我們所需要的自然也就是電壓對高頻電晶體的驅動屬性。更高的電壓雖然會讓漏電變得更加嚴重,但它並不是矛盾的主體,為了性能需求,我們也只能通過改善散熱等手段來平衡伴隨電壓升高而帶來的諸多麻煩了。

  如果很幸運的,我們正在使用的顯卡完全可以在默認狀態下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電壓作為驅動電晶體高頻運作的屬性也就變得不再那麼緊迫了。如果您希望控制顯卡的功耗,降壓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手段。更低的電壓不僅可以大幅降低隧道效應發生的概率,同時還會顯著降低熱電子遷移現象的發生,因為在熱電子遷移現象中,電壓驅動電子氣體衝擊晶格的作用是遠大於溫度因素的。因此,降低電壓不僅能夠緩解功耗和發熱問題,同時還可以進一步起到保護電路並等效延長晶片壽命的目的。


在穩定的前提下,降壓使用對晶片是有好處的

  正因為此,在討論降壓是否有害的問題時,我們可以給出一個相對肯定的答案——只要降壓幅度控制在晶片能夠相對穩定運行的範圍內,降壓操作對晶片本身而言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至於降壓的幅度,受限於晶片質量及批次所導致的隨機性,我們無法針對每一顆晶片能夠正常運行的最低電壓問題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根據我們測試的結果,大部分GPU晶片都能夠承受0.05V~0.1V的核心電壓下調。如果您希望以降壓為手段來降低顯卡的功耗,不妨以此為起點進行調整。當然,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GPU Boost和AMD Boost在一定程度上接管了對電壓的控制工作,因此支持這兩種技術的產品在目前很難進行電壓的下調工作。

 

GPU的電壓、功耗、溫度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性能的發揮,那麼三者之間有著怎樣的直接關係呢?或者說三者之間的誘因優勢什麼呢?本文通過嚴謹的科學解釋為您揭開謎底,也許文字晦澀,但是如果精讀必有所獲。

相關焦點

  • 安培、圖靈、RNDA比一比:三大架構顯卡能耗比對比測試
    首先,對於同一張顯卡來說,它的能耗比其實並不是固定的,運行在不同核心頻率的時候,它的能耗比會變得不同。類似於上圖的曲線,可以將縱坐標理解為性能值(或者說不同的核心頻率),橫坐標就是功耗,如果功耗比是個定值的話,這條線應該是條直線,但是實際上這條線是一條斜率逐漸減小的曲線。
  • 都以換名字為主?看2013年顯卡發展回顧
    總體上看,由於Intel和AMD兩家的競爭不激烈,導致行業發展平淡,但看顯卡的戰役,又頗有幾分味道。AMD和NVIDIA你追我趕的節奏,始終沒有停止,下面我們一齊來看看2013年顯卡行業的回顧。2012年,AMD和NVIDIA都開始使用28納米工藝的GPU進行競爭,以AMD先手,推出整個HD7000系列搶奪市場,雖然NVIDIA後來居上,推出能耗比奇高的克卜勒應對,但不得不接受市場流失。較於經驗的教訓,NVIDIA這年可謂出奇制勝。
  • Radeon RX 6900 XT天梯榜首發評測:RDNA2能耗比王者
    RDNA 2架構解析:更快頻率、更高能耗比、更強性能 RDNA 2架構三大改進點:其次AMD專門為RDNA 2研發了革命性的AMD Infinity Cache無限緩存技術,多達128MB的無限緩存在提供非常可觀的等效帶寬的同時還更節能,能耗表現更上一層樓。第三個改進點就是支持了DX12 Ultimate的高級特性,包括DXR、DirectStorage等API,讓AMD的顯卡也加入到支持DX12 Ultimate的大家族中。
  • 平衡性能與功耗 麥克斯韋架構顯卡推薦
    從2014年初麥克斯韋架構的第一代顯卡發布到現在已經有兩年了,在這兩年中麥克斯韋架構也從第一代發展到了第二代。雖然現在這一代的麥克斯韋架構沒有採用20nm甚至是16nm製程。不過僅靠架構的提升所帶來的功耗和性能之間的平衡還是令我們驚訝。
  • 換個角度拍照,讓你秒變大神
    換個角度拍照,讓你秒變大神 2020-06-05 2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散文:換個角度看世事
    新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似乎說的是看問題的角度。換個方向、位置、角度,事物也就變化了模樣,甚至與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遠。聽朋友講,近期,他們單位上的領導要求對重點崗位實施輪換。實際上,這歸咎於看問題的角度。人們不可能今生只從事一種職業、一個崗位、一樣工種,更不可能是一套馬車拉到退休,直至返老還鄉。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適度變換角度,適當自我調整心情了。自己的心態好壞,來源於角度的變換。同樣的問題,站在當前看長遠,站在一定的高度看,會形成一種高尚的姿態,和換位思考的想法。
  • 小菜硬體雜談 帶你了解神秘的顯卡供電
    顯卡GPU運行所需要的說白了就是合適的電壓和電流,而顯卡的供電系統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調壓、穩壓以及濾波等工作,讓GPU獲得穩定、純淨及大小適中的電壓和電流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顯卡供電部分的元器件,讓大家對顯卡的供電有個全面的了解。  首先我們需要對供電系統有個全局性的了解:顯卡上應用的供電系統分為三種,分別是三端穩壓電路、場效應管穩壓電路及開關電路,這三種電路的工作模式都是採取降壓工作模式,即輸出電壓總是低於輸入電壓。三端穩壓電路歷史悠久,是一種比較簡單的顯卡供電系統。
  • 102款顯卡武力值排行榜,筆記本顯卡天梯圖V6正式發布
    VEGA核心顯卡相當於哪款獨立顯卡?筆記本顯卡天梯圖(V6版)有102位選手參與排名,其中一部分是當紅明星,經常出現在臺式機和筆記本的舞臺中央,另一部分年老體衰,但仍然在二手市場混口飯吃。然而糟糕的是,滿血版可達3800分,低功耗的跑3700、3600、3500.....等,不可能去區分個「低功耗」、「更低功耗」、「更更低功耗」、「更更更低功耗」......表面看起來,要對筆記本顯卡作性能排行,應標註TDP才相對準確,但實際價值並不大。原因:其一,顯卡性能和TDP相關,但受限於實際散熱。
  • ...XFX訊景兩款節能顯卡測試_XFX訊景 9600GT節能版(PV-T96G-YGF...
    XFX訊景9600GT節能版(T96G-YGF)顯卡    出於為用戶節約開支,降低顯卡能耗,推動節能減排的環保事業,為國家甚至為世界做出貢獻,老牌著名顯卡廠商XFX訊景推出了節能版系列顯卡,顯卡在2D/3D環境下具有不同的運行頻率和核心電壓,而顯卡頻率越高顯卡功耗也就越高,在2D工作狀態下顯卡工作在高頻率下除了產生大量熱之外,沒有任何的正面意義,還讓大量的電費白白浪費,所以XFX訊景智能節能技術有效避免了多數顯卡存在的這個弊端。
  • 以壽命換性能!透析被不斷超高的顯卡頻率
    前言:「顯卡超頻就相當於用顯卡壽命來換取性能」筆者經常在論壇中看到網友發出這樣的警醒或者感嘆,誠如網友所說的那樣,筆者也一直不贊成顯卡超頻,畢竟顯卡超頻極易導致顯卡損壞,或者造成顯卡使用壽命的縮短。
  • 板卡穩壓器 顯卡帝詳解MOSFET封裝技術
    目前板卡上所採用的MOS管並不是太多,一般有10個左右,主要原因是大部分MOS管被整合到IC晶片中去了。由於MOS管主要作用是為配件提供穩定的電壓,所以它一般使用在CPU、GPU和插槽等附近。MOS管一般是以上下兩個組成一組的形式出現板卡上。
  • 英偉達晶片顯卡技術和作業系統技術到底是什麼?
    英偉達晶片技術主要包括顯卡技術和作業系統技術。還有nvidia顯示晶片技術、個人計算機顯示晶片技術和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晶片技術。顯卡技術主要包括pc卡、無線網卡、gpu集成顯卡、雷電3、rgb晶片等。作業系統技術包括windows和osx。
  • 年度顯卡技術回顧 顯示世界的2012前篇
    Tahiti擁有32個CU單元,CU內部包含4組SIMD CORE,每組SIMD CORE由16個標準Vector ALU構成,所以Tahiti的一個CU單元擁有64個Vector ALU,32個CU單元合計擁有2048個Vector ALU。
  • AMD RX6000系列顯卡發布:性能爆炸 要滅RTX 30全家?
    它們全部基於AMD最新的RDNA 2架構,AMD Radeon技術事業部工程研發高級副總裁David Wang(王啟尚)表示新的A卡相比前代能提供2X性能以及50%能耗比提升,並且支持微軟最新的DX 12 Ulttimate技術,而且有意思的是AMD同時也表示這次顯卡的性能的增長完全來自於架構的提升,在工藝上新顯卡與上一代幾乎沒有差別。
  • 電機15千瓦電壓350伏電流30安正常嗎?
    電機功率15KW,電壓350V,電流30A正常嗎?單看電流30A屬於正常運行電流,若是看電壓只有350V可就有點低了。但實際情況是只有350V的電壓,在這麼低的電壓下,按照上面的公式計算,電流應該是15000/350=42.86×0.8=34.3A,電壓越低電流就會越高,兩者之間成反比。目前我國對三相四線制的電壓要求是這樣的。
  • 哪類顯卡受歡迎?三類最受歡迎顯卡分析
    1解析三類最受歡迎顯卡類型    自從有了電腦遊戲這個對計算機硬體產業影響巨大的新概念詞彙出現以後,計算機硬體便像是被賦予了生命一樣,逐漸周到了各行各業的遊戲玩家關注。而計算機核心硬體中的顯卡CPU等部件也一夜成名,成為了玩家關注的焦點,它們紛紛從只有硬體工程師才知道的生僻詞彙成為了各大遊戲玩家和學生以及工作黨口中的常見詞彙。即使是今天完全不懂計算機的人,也知道什麼是CPU,什麼是顯卡。大家都知道玩遊戲需要好的計算機,而玩家們都知道換了好顯卡就可以更順暢的玩遊戲。
  • NVIDIA全新顯卡架構Volta解析
    早上的新聞中大家也看到了它各方面規格都很驚人——815mm2核心面積、211億電晶體、5120個CUDA核心、15TFLOPS浮點性能等等,放在當前的顯卡中簡直是鶴立雞群,拿來跑遊戲不知道多爽,可惜老黃不賣給消費級玩家。
  • 靜音性能隨心換 微星R6870 HAWK評測
    靜音性能隨心換 微星R6870 HAWK評測 出處:快科技 2011-11-22 17:25:41     作者:朝暉 編輯:朝暉[爆料]顯卡側面視圖雖然散熱器佔據的面積不小,但得益於出色的設計使得整體厚度控制良好,僅需佔用兩個插槽位即可,非常方便玩家組建交火平臺,不像有些高端散熱器動輒就需要佔用三個插槽位。
  • 雙倍的性能,雙倍的快樂:英偉達RTX 30系顯卡架構解析
    架構的革新:CUDA數量大幅提升對於新一代顯卡來說,架構的改進能夠極大地提升顯卡的性能,而光線追蹤遊戲的加入又讓英偉達的顯卡在架構上有著革命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20系顯卡中就已經初顯端倪,英偉達在20系顯卡中除了傳統的FP32計算單元之外也額外加入了RT計算單元以及Tensor Core計算單元
  • 從異型扇到堆料王 解析5種顯卡設計流派
    於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顯卡市場,就呈現出了一篇繁華亂入的景象。搏個好賣相的設計不僅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不錯的感受,同時也能拉動商家的銷售,何樂而不為呢?下面這幾款顯卡,就是異形散熱設計的代表,他們各異的外表不僅吸引了眼球,更為顯卡帶來了優秀的散熱和穩定性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