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看見」的草原圍欄:對野生動物產生負面效應

2020-11-24 光明網

  ■本報記者 胡珉琦

  如果去到青藏高原、內蒙古的草原,人們很容易就能看到由鐵絲製成的呈網格化的圍欄,這是現代畜牧業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手段。在歐洲、北美等地,圍欄同樣是一種幾乎無處不在的基礎設施。

  可正是因為它的普遍性和通用性,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人們反而不關心它的實際效應,仿佛這就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修建圍欄真的是一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區、任何氣候條件下都適用的畜牧業管理手段嗎?

  圍欄對野生動物的負效應

  近日,美國蒙大拿大學林業與保護學院的研究者Andrew F Jakes和他的合作者在《生物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雜誌發表文章,呼籲更多關注圍欄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國際上,現有的圍欄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劃定土地持有或政治邊界的邊界圍欄;牲畜圍欄,用以控制家畜;隔離圍欄,用以保護公共安全和個人及公共資源;專門為了保護瀕危物種所設的圍欄。

  文章指出,從這些圍欄設計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來看,前三種圍欄主要產生的是負面效應,而即使是用來保護一些重點物種的圍欄,也可能對其他物種產生負面影響。

  原因是,這些圍欄充當了一道道屏障,使棲息地碎片化,野生動物的活動受阻甚至是被孤立,減少遺傳交流。

  圍欄還會影響野生動物的行為,它們瘋狂地想要越過圍欄,或是尋找出口,導致壓力和能量消耗劇增,個體健康水平下降,還有的直接被鐵絲網纏繞而死。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影響會累積起來,最終改變草原系統的生態完整性。

  比如,普氏原羚是生活在青海湖區域的一種瀕危的有蹄類,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蔣志剛團隊在「草原圍欄對普氏原羚行為和棲息地面積的影響」研究中明確表示,草原圍欄直接導致了普氏原羚棲息地面積縮小,晝間活動距離減小,圍欄高度對普氏原羚的行為反應有明顯影響,且增加了普氏原羚的死亡率。

  不僅如此,Andrew F Jakes等人還提到,為特殊保護目的建造的圍欄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比如,在非洲的波札那,為了控制家畜與野生有蹄類動物之間的疾病傳播建起的圍欄,導致了遷徙的有蹄類動物數量急劇下降;在大洋洲,為了保護家畜和牧場而建立的野狗防護欄,改變了當地特有的掠食者和引入物種的關係,對植被和生態系統造成了負面影響。

  在他們看來,如今,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道路運輸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會對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生態系統產生不利影響,而這方面的研究和生態保護工程都在積極地進行。

  「圍欄在空間上是廣闊的,在許多農村地區,圍欄的影響面遠遠超過道路的直線範圍。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卻被嚴重忽視了。」

  「圍欄效應」的爭論

  圍欄問題之所以不被看見,是因為它顯現出的負面效應主要體現在生態破壞方面,而當初它的出現可是具有重要的經濟學意義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曾賢剛在他的論文《「圍欄效應」:產權分割與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中作過詳細解釋。

  在經濟學裡,有一個「公地悲劇」理論,它說的是在產權不明晰時,個人使用公共資源付出的成本就會小於社會為其付出的總成本,從而導致資源的過度利用。而科斯定理認為,只有通過有效的產權界定,經濟系統才能最終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這就是各國都注重對草原牧區產權界定的重要原因。

  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畜牧業發達的國家相繼建立起了網圍欄,我國也開始借鑑改革草原牧區管理制度。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實行了草場承包經營責任制,原本屬於一個整體的草原劃分為一塊塊的「私人領地」。

  不僅如此,長久以來,過牧超載一直被認為是我國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除了可以明晰產權,修建圍欄還能控制過度放牧,降低牲畜對草地生態系統的危害,幫助牧場的重建,並改善畜牧業生產。在一些退化沙地草地生態恢復試驗研究中,這一作用也得到驗證。

  圍欄的積極效應和負面效應因此陷入了長久的爭論。

  可但凡涉及生態學問題,就不能忽略累積效應。《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最新發表的「退化草地恢復研究進展」中就指出,圍欄封育的積極效應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的。

  研究發現,圍欄封育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對植物群落特徵產生積極影響,使得其高度、蓋度、生物量、生物多樣性等指標增大,並在5~10年內達到最大值,但隨著圍欄封育年限的增加,以上指標又會出現下降趨勢。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中心、內蒙古楚日雅牧區生態研究中心研究員達林太經過二十幾年的生態學研究發現,草場的健康程度與牧民的放牧半徑是息息相關的,在降水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放牧半徑越長,草場健康程度越高。他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稱,如果牲畜只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反覆採食和踐踏,牧草就很難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

  達林太調查發現,牧民定居用起圍欄以後,牲畜每年行走的距離是遊牧行走距離的1.6倍。而且,在樣地實驗中,圍欄區域的駱駝蓬生長非常迅猛,這是草場極度退化的標誌性物種。也正是由於居民點周圍草地被人畜反覆踐踏,使得草原的退化以定居點為中心向外輻射。

  圍欄負效應何時進入主流話語體系

  2015年,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文軍和她的學生西南財經大學的貢布澤仁、雲南大學的李豔波,在《牧場生態與管理》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中國牧場管理政策辯論」。

  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造成草場持續退化的原因並不是政策執行上的問題,而是政策本身出現了偏差。

  「然而,這些學術觀點還沒能進入主流的話語體系和決策體系。」達林太表示。

  以圍欄為例,首先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態學問題。Andrew F Jakes等人認為,從圍欄設計和效應,到對生物、生態系統和社會的影響,這些問題往往是相互交織的。但目前全世界關於圍欄、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實證研究,特別是大尺度範圍內的研究,都非常稀缺。因為這樣的研究難度很大。

  「圍欄基本上沒有地圖標識,也沒可查閱的證件記錄,我們不知道它們在哪裡,我們也沒有有效的方法或工具來記錄它們的設計、目的和條件。由於缺乏關於現有圍欄基礎設施的規模、類型、條件和密度的基本數據,評估圍欄對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在他們看來,從研究者的角度,亟須填補「圍欄生態學」的知識空白。

  此外,達林太坦言,「基於土地承包製的大視域,短時間內還難以找到替代性策略」。

  他強調,這一政策對明晰牧場使用權的界限,更公平地分配牧場資源,尤其是保護小戶牧民的資源不受損失,產生了重要作用。在拆除、減少圍欄的同時,如何應對可能產生的衝突,確保小戶牧民對資源的維護能力等一系列問題,還沒有成熟的解決思路和辦法。「我們需要積累更多的系統研究和實踐經驗,才能回答這個跨學科的問題,從而給決策一個出口。」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biocon.2018.09.026

  DOI: 10.1016/j.rama.2015.05.007

  《中國科學報》 (2018-11-16 第3版 科普)

[責編:畢孝斌]

相關焦點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對「關於規範草原圍欄,強化野生動物保護的提案...
    「關於規範草原圍欄,強化野生動物保護的提案」復文(2020年第1528號(農業水利類173號)) 草原圍欄是推進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實現草原一體化保護與修復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在我國乃至國際上早已普遍採用並行之有效的措施,僅退牧還草工程就安排草原圍欄超過10億畝。
  • 動物冬眠會對染色體產生負面效應
    原標題:動物冬眠會對染色體產生負面效應   許多哺乳動物通過冬眠來度過寒冷季節。冬眠動物體溫越低,越可以減少能量消耗。但這不全是好處,奧地利維也納獸醫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較低的溫度易增加染色體端粒收縮,從而可能加速細胞死亡。要避免這一結果,動物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才能修復細胞。
  • 星巴,非洲草原上野生動物的守護者
    2010年辭去國內穩定的工作來到肯亞馬賽馬拉奧肯耶野生動物保護區,與當地人同吃同住,並成立馬拉野生動物基金會,致力於保護獅子等野生動物。■聲音「保護野生動物無國界,希望更多人參與其中。」■對話重慶晨報:放棄工作只身前往非洲,在條件落後的保護區內居住,後悔過嗎?星巴:從來沒後悔過,城市內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 到處都是野生動物的非洲大草原
    ,在保護區裡可以看到的就是獅子和長頸鹿,甚至是一些野生動物,犀牛,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都可以看得到,我們開車可以開出保護區就可以到達馬拉大草原大草原上的動物都會比較多,像是私人保護區更是多的數不清,在紀錄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角馬和斑馬穿過馬拉河的景象。
  • 12歲重慶女孩假期赴非洲大草原保護野生動物
    (原標題:12歲重慶女孩暑假咋過 非洲大草原保護野生動物)
  • 草原狼的生態困局
    布日諾預感不對,匆匆忙忙跑出屋子,老遠就看見羊群有異樣。「完了,狼來了。」他腦袋一嗡。  這事就發生在今年1月15日。狼進羊群的場景很多牧民只在電影裡見過。草地狗也沒有電影裡那麼勇猛,它們大多沒有見過狼,狼出現時,根本不敢靠前。  布日諾也不敢靠前。「5隻狼!它們餓極了,不光吃羊,還會咬人吶!」布日諾趕忙把鐵棍敲得丁當響,好大功夫終於把狼嚇跑了。
  • 救助野生動物 保護草原生態
    近年來,為保護當地野生動物資源,維護草原生態環境,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森林公安局不斷加大巡防力度,及時救助受傷的野生動物。同時,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群眾對野生動物的自覺保護意識也明顯增強。如今草原上時常能看到盤羊、黃羊、狐狸、金雕等野生動物的身影。新華社記者任軍川、連振、魏婧宇攝影報導這是蘇尼特右旗森林公安局救助的金雕(3月13日攝)。
  • 動物談戀愛惹麻煩?人類為野生動物避孕可是操碎了心...
    到,情侶們都做好了撒狗糧的準備,野生動物們也沒有閒著。然而,野生動物不會自己通過避孕來做到計劃生育,因為缺少天敵等原因,很多野生動物在一些地域會大量繁殖,對當地生態環境、其它物種、還有疾病防控造成負面影響。比如野馬過度啃食草原、鴿子太多霸佔城市等。
  • 草原上的獅子都知道,看見了不要挑釁,趕緊跑
    獅子是草原之王,在草原上沒有它們捕捉不到的獵物。獅子的兇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面對兇猛的獅子,有沒有動物感挑釁它們的耐心呢?你們知道獅子最害怕什麼嗎?獅子最大的天敵,草原上的獅子都知道,看見了千萬不要挑釁,趕緊跑,不然真的後悔都來不及!
  • 去非洲大草原看動物遷徙,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
    提起非洲,大多數人的印象是「窮」和「動物」。貧窮和富裕是相對的,這裡暫不討論,動物倒確實不少,其中肯亞的動物大遷徙最受矚目。很多人不遠萬裡前來,只為能看到動物大遷徙盛況。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在東非高原上,有一片廣闊的大草原被肯亞和坦尚尼亞分割成兩部分,在肯亞的草原被稱為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在坦尚尼亞的部分被稱為塞倫蓋蒂動物保護區。這片廣闊的大草原是全世界最大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有數以百萬計的斑馬、角馬群。
  • 野生動物|普氏原羚現身青海大草原
    野生動物|普氏原羚現身青海大草原 2021-01-14 14: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可持續保護利用野生動物?
    允許野生動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南非國土面積122萬平方公裡,僅有23.3%的土地適合農業耕作,絕大部分土地不適合農業而更適合野生動植物生長。一些鹽鹼地是羚羊喜歡的棲息地,一些乾旱稀樹草原不適合家畜而適合草食性野生動物以及依託其生存的捕食者。
  • 中國草原分布有野生植物1.5萬種、野生動物2000多種
    「覆蓋我國2/5土地的草原,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自然生態系統,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牧草種質資源,對於維護我國生態安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保護地球家園具有重要意義。」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主任李偉方說。
  • 夏富祥十年走遍非洲草原 《非凡視野》為野生動物代言(圖)
    夏富祥把十年間拍攝的非洲作品全部捐贈給浙江美術館  對著照片,夏富祥描繪起野生動物們的有趣生活,而多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肯亞馬賽馬拉大草原的神奇、食草動物的壯美、食肉動物的彪悍和動物碰撞中的野性。取而代之的,是色彩與影調交融的默契和非洲草原生靈們的機敏智慧。    45幅單幅,5組組照,共計80件攝影作品分為靈幻非洲、靈感非洲、靈慧非洲、靈動非洲四個部分展示。既有超視角拍攝出的壯美草原、生靈家園,也有超長焦拍出的動物人性般的情感與情趣。    「帶著5隻小豹的母豹最為機警,但怕誤傷正在喝奶的小豹子,卻細心地抬起一隻腳。」
  • 走進野生動物的天堂——肯亞
    楊雲寶 攝大象生活的佳園——安博塞利國家公園汽車駛出奈洛比市區不久,在公路兩旁就時不時看見三五成群的斑馬、長頸鹿、狒狒等野生動物,令我們十分激動。幾個小時後,汽車駛入肯亞邊界的安博塞利國家公園。舉目望去,這個佔地392平方公裡的公園一片乾燥荒涼。黑人司機拉開麵包車的頂棚,我們站在車內,頂著飛揚紅土,伸長脖子,瞪大眼睛,在遼闊的草原上開始乘車追蹤野生動物。
  • 適應自然規律 讓草原「休養生息」
    作為世界三大草原之一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由於長期生態破壞,氣候越來越乾旱,導致草原水域不斷減少,被譽為「夏都」的呼倫貝爾今年一度達到44℃的高溫,並且少雨,植被生長無法保證水分要求,「牧草王國」的稱號已名不副實。
  • Science:揭秘腫瘤抑制蛋白TP53突變的顯性負面效應
    2019年8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題為「A dominant-negative effect drives selection of TP53 missense mutations in myeloid malignanci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和德國多個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TP53突變或具有顯性的負面效應
  • 星巴:在非洲大草原上保護野生動物 守護「辛巴」
    他在央視直播節目《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中擔任轉播顧問,他創辦了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他是第一個遠赴非洲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中國人。  感言: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沒有國界。  8月13日清晨5點30分,第一縷陽光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喚醒了廣袤的非洲大草原。
  • 亞馬遜雨林是動物的天堂,人類的禁區,為何如今卻要變成草原?
    亞馬遜雨林是動物的天堂,人類的禁區,為何如今卻要變成草原?說起亞馬遜熱帶雨林,大家即使沒有去過,想必也一定聽說過吧?它被稱作"地球之肺",一直就是動物的天堂。它也被稱作"地球之肺",在這個全球二氧化碳超標,全球溫室效應的時期,亞馬遜熱帶雨林就起到了一個給地球降溫和淨化空氣的作用,所以這個地方對於全球的環境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動物的天堂,卻成了人類禁區,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該地區的野生動物太過兇猛,人類如果貿然闖入,很容易被野獸攻擊的。
  • 羌塘草原萬物競自由 改則縣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近年來,改則縣嚴格按照上級的部署要求,認真抓好宣傳教育、執法監管、疫病監測等工作,加強瀕危物種保護,推動自然保護區管理和建設,促進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升全民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