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冠海星的中文名來自其英文名Crown-of-Thorns Starfish的直譯,它有著長長的棘刺,因此也被叫做「長棘海星」。不過,這些都不如珊瑚殺手「魔鬼海星」這個俗名更深入人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海星的「成魔之路」。
「魔鬼」之名也非扎幾個人就能有的。圖片:Matt Wright / wikimedia
「魔鬼」的一生
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是一種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域珊瑚礁中的大型海星。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它們的成體可以輕鬆長至直徑20到40釐米,約有成年人兩個張開的巴掌那麼大。棘冠海星大多有14到18隻長觸手,而且全身表面長有數量眾多的長且尖銳的棘刺,看上去就不好惹。
當玩海或潛水時不小心壓到或踩到棘冠海星,便會因為長棘表面的蛋白質毒素而感到劇痛。若是因為被扎後劇烈掙扎更會讓棘刺尖斷在皮膚裡,需要開刀取出。是不是光想像一下就頭皮發麻?
棘冠海星另一面的棘刺則較鈍。圖片:JSLUCAS75 / wikimedia
棘冠海星中比較少見的一種體色。圖片:jon hanson / flickr
棘冠海星是雌雄異體,性成熟的雌雄海星會將大量的卵子和精子釋放到海水中。雖然長成臉盆大小的成體雌性可以在一次繁殖期中陸續放出數百到數千萬的卵子,但海中飄蕩的卵子能不能成功受精,還要取決於雌雄海星之間的距離,以及當時海中水流、水溫等因素。
有研究者在海中進行實驗,順著海流方向將放卵的雌海星放置在放精的雄海星下方,調查兩者之間距離與受精率的關係。他們發現,雌雄海星相距30米以上,成功受精率在30%以下,而相距10米之內時,成功率則上升至70%~80%。
各地的野外調查還發現,棘冠海星通常在海水溫度28~29℃時放出精卵。在低緯度的熱帶海域(如潛水天堂珊瑚豐饒的帛琉群島周邊),3月下旬到4月上旬和9月都能達到這個水溫。因此,這裡的棘冠海星可以有兩次繁殖期,比臺灣或衝繩周邊海域裡初夏繁殖的棘冠海星多一次。
棘冠海星的生活史示意圖。圖片:aims.gov.au
順時針方向,從受精卵(箭頭所指)到有腕幼蟲後期。圖片:eatlas.org.au
幸運的受精卵,比重比海水稍大一些,呈懸浮狀態;受精後18到24小時就可以形成一個透明膠囊似的胚胎。2日後就能發育出消化管和口,開始吞食海水中的浮遊植物等來積蓄能量。在溫暖的海水中經過約1.5周的浮遊生活期後,已經長出觸手狀突起的幼體,腹部會形成石灰質的骨骼,並憑藉其比重「著陸」,沉至海底開始尋找比浮遊植物更好的食物——石灰藻,以便構造自身的堅硬骨骼。順利的話,受精後2周就可以出現小海星的形態了。
最有趣的是,此時的小海星已經會跟父母一樣把胃翻出貼在石灰藻上,分泌消化液將其消化吸收,因此石灰藻上會留下白色的實心圓食痕。此時小海星還沒長出堅硬的長刺來保護自己,全身是與石灰藻如出一轍的粉色,隱身其中,顯得無比柔弱可愛,與成體形態相差甚遠。
粉紅色的小棘冠海星。圖片:JSLUCAS75 / wikimedia;pref.okinawa.jp
約有半年,長到直徑約1釐米的小海星開始以珊瑚為食,消化珊瑚組織肉質部分,留下珊瑚堅硬石灰質的白色骨骼。但這時候的小棘冠海星多棲身於珊瑚枝丫縫隙或是底面,多在夜間才出來進食,因此很少有人在野外看到小如飲料瓶蓋的棘冠海星。
即使這樣,生活在珊瑚礁中可以捕食小海星的肉食、雜食動物眾多,比如鹿角珊瑚枝丫裡常見的共生生物珊瑚蟹,就能把送上門的小棘冠海星大卸八塊。有研究推算,能撐過頭一年的小棘冠海星也不過1%。
如果長在溫暖豐饒的珊瑚礁區,有大量健康、適宜的珊瑚為食,小棘冠海星一年內可長到直徑5到10釐米,兩年即可達到20釐米,生殖腺逐漸發育成熟,為繁衍下一代進行準備。但在亞熱帶的珊瑚礁裡,冬季水溫低於25℃或是珊瑚較少的話,棘冠海星生長速度較低,就得花三年左右才能長至直徑20釐米。
已經以珊瑚為食的小棘冠海星。圖片:JSLUCAS75 / wikimedia
熱帶的珊瑚礁海域多是「貧營養鹽海域」,即海水中營養鹽水平較低,浮遊植物少而海水清澈。浮遊生活期的幼體棘冠海星,食物來源主要是這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加上珊瑚礁中生物多樣性高,小棘冠海星天敵眾多,存活機率低。
如此看來,即使成體棘冠海星食量大些,仍不過是自然界食物鏈上艱難求生的普通一員。何況一隻成體棘冠海星一年也不過就吃個5到13平方米麵積的珊瑚。所以,「珊瑚殺手」的惡名從何而來呢?回顧相關新聞報導,不難發現其中的關鍵詞——「大爆發」。
「魔鬼」軍隊過境
一般情況下,棘冠海星大多形單影隻,一塊標準足球場大小的珊瑚礁區,能找到的棘冠海星一隻手便數得過來。「獨行俠」棘冠海星白天會躲在珊瑚礁縫隙中休息,晚上才出來進食。
當棘冠海星大量存在時,足球場範圍內能有數百隻,並且十到數十隻聚在一起,白天也會肆無忌憚暴露在珊瑚群落表面,成蝗蟲過境之勢。此時,除了棘冠海星最愛的鹿角珊瑚,塊狀濱珊瑚或蜂巢珊瑚等生長較為緩慢的珊瑚也難逃魔爪。即使沒有被全部吃掉,也有相當一部分珊瑚是在被棘冠海星吃殘後受到細菌感染而整片死去,可謂觸目驚心。
蠶食珊瑚的棘冠海星。圖片:pref.okinawa.jp
提及讓人印象深刻的「魔鬼海星大軍過境,留下遍地蒼白珊瑚屍體」的景象和報導,就不得不將焦點放在澳大利亞。那裡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大堡礁。在21世紀頭20年間,有報導稱大堡礁已經失去了約半數的健康珊瑚,其中四成是因棘冠海星大爆發造成。
1960年,大堡礁國立公園裡一個珊瑚島Green Island中,棘冠海星數量開始增長,1962年發生大爆發。觀光旅遊業僱潛水員自主進行棘冠海星驅除作業,15個月便驅除了約2.7萬隻。1969年,大堡礁再次大範圍出現了棘冠海星大爆發,至1971年才減緩。不過短短數年後,1979年,棘冠海星再次爆發。大堡礁的棘冠海星之災,已是「僱傭潛水員人工網撈驅除」和「重硫酸蘇打注射殺死」都無法解決的了。
由於人工驅除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人力,昆士蘭科技大學甚至在2015年發明了一種叫COTSbot的水下機器人,可以自動尋找棘冠海星並注射毒針;2018年又開發了更加智能高效版的RangerBot。在2017年,澳大利亞與日本研究團隊合作解明棘冠海星基因組,更是想從根本上了解棘冠海星的生理機制,以求找到最有效的抑制大爆發的辦法。
潛水員注射殺死棘冠海星,以及兩種清除用的水下機器人。圖片:cellpower.nl;evolving-science.com
「魔鬼」有委屈嗎
為了治標並治本,各路研究者數十年來不斷探尋棘冠海星大爆發的原因。人們大致上歸結出了兩種「天災」和兩種「人禍」假說。
認為「大爆發是自然現象,為天災」的說法分為:
認為「大爆發是人禍」的說法分為:
此外,大多數研究者更認為,大爆發「即是天災亦是人禍」,是多種因素結合才導致的結果。特別是在大堡礁,天敵曾被過度捕撈以及沿岸海域因農田生活廢水導致的富營養化,都是客觀存在且短時間內無法修復逆轉的因素。
扎堆的棘冠海星。圖片:Rore bzh / wikimedia
無論如何,在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大堡礁中成體棘冠海星的數量,本就容易遭受海水異常升溫而引發大規模珊瑚白化的大堡礁,更會遭受滅頂之災。若一時鬆懈讓棘冠海星數量密度增大,個體之間縮小的距離又會導致繁殖期成功受精率提高,產生大量小海星埋伏在珊瑚礁中,也難免進入惡性循環。
據報導在2018年,棘冠海星在國內的南海三沙海域就曾爆發。2019年上半年,三沙市大規模集中清理長棘海星的行動中,驅除超過6萬隻棘冠海星。本就底子薄弱的南海珊瑚礁,是否會面臨與大堡礁相同的棘冠海星之災,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關注。
棘冠海星的爆發,或許不是單純用「天災」或「人禍」就能解釋的。圖片:Mudasir Zainuddin / wikimedia
通常而言,棘冠海星憑藉生物本能在海中求生繁衍,本是珊瑚礁中普通的一位成員。若是在健康的珊瑚礁中,其存在如森林野火,能促進珊瑚礁生態系統中的「自然代謝」,避免造礁珊瑚的「過於長壽」而沒有空地讓新生珊瑚加入。
只可惜如今不僅有厄爾尼諾、海水異常升溫等天災,也有填海建港、汙水亂排等人禍存在,世界範圍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大多都處於衰退之中。即使是偶然的棘冠海星爆發,無疑也是雪上加霜。若有珊瑚礁成為水下荒漠,棘冠海星也將走上絕路。
頂著「殺手」與「魔鬼」惡名的棘冠海星,或許也有委屈。
轉載至:https://www.guokr.com/article/45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