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初冬的成都,又到了「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時節。雖然這兩周都是陰沉沉的天氣,但一點也不妨礙你,隨時隨地偶遇一棵棵金黃色的銀杏樹。它們高高地,直衝雲霄,綠葉幾乎已經完全變成了金黃色,樹上全是沉甸甸的碎金。
最妙的是,微風吹來時,片片樹葉隨風而去,是一場不遜於櫻花雨的美景,如果冬天的陽光再友好一點,光打在風中的葉子上,宛如夢境。
每到這個時候,各種成都銀杏打卡地圖就會層出不窮,而漫成都想講一點別的,那就是,你可能會賞銀杏,也可能會拍銀杏,但你真的懂銀杏嗎?
銀杏這個名字,到了宋代才產生。
歐陽修有一首詩,題為《鴨腳》:
鴨腳生江南,名實本相符。
絳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
由此可見,銀杏是宋朝皇帝的賜名,在銀杏之前,銀杏還有種種名字,比如枰或平仲、鴨腳、千扇樹、佛指甲、飛蛾葉、聖果、白果等等。
正如歐陽修的詩一樣,鴨腳很常見,甚至到了宋代等朝代,也是宮廷多稱銀杏,民間多稱鴨腳。
北宋詩人梅堯臣有「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的句子,還喜歡把果實當作饋贈佳品,曾經寫詩句為,「後園有佳果,遠贈當鯉魚」,送禮的對象還有歐陽修這樣的「網紅」,歐陽修還很感動,寫詩回應:
鵝毛贈千裡,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問予得之誰,詩老遠且貧。霜野摘林實,京師寄時新。封包雖甚微,採掇皆躬親。物賤以人貴,人賢棄而淪。開緘重嗟惜,詩以報殷勤。
到了明朝,又有白果之名。
正如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銀杏》所言:
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有趣的是,明朝以後,銀杏樹還有個名字叫公孫樹,據說是因為生長慢的關係,周文華的《汝南圃史》稱,「公種而孫得食」,就是說爺爺種的樹,孫子才能吃到果實。
又有說法是,因為銀杏樹齡極長,可達兩、三千年,與古代傳說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氏歷史相當,軒轅氏複姓公孫,故稱公孫樹。
成都和銀杏,有著不解之緣。
這個時節,無論是去天府大道、濱江路、人民公園、杜甫草堂、武侯祠、建設北路、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這樣的知名景點,還是隨處一個公園,或者隨便一個大街小巷,都能看見銀杏的身影。
成都的銀杏,不止是多,更是久遠。
據成都市園林局調查,成都青羊、武侯、成華等十個區現存銀杏古樹2042株,上千年樹齡的銀杏有20棵,銀杏樹已經成為蓉城街道的主要行道樹種之一。
成都最古老的銀杏樹位於青城山天師洞,樹齡1800年以上,五城區內最古老的銀杏樹位於百花潭公園,樹齡為1700年。
在報章記載中,這些千年銀杏,被喻為成都歷史的見證,比如百花潭這一棵,就在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受訪中提到:
「比如說,有一棵銀杏樹位於百花潭公園內,樹齡為1700年。長於唐代,據說,在明末曾遭了火焚,清朝又被雷擊,命運多舛,但如今卻還是枝繁葉茂。」
這棵樹原本不在百花潭,而是20多年前,從阿壩州汶川縣漩口鎮的觀音寺附近挖掘移植入園的,這是目前成都市乃至省內最為古老的唐代銀杏樁頭。
從汶川到成都,還花費了一番功夫,據負責的園林工程師介紹,選用了當地僅有的一臺5噸吊車和運輸車起吊,但樁頭絲毫不動,最後成都市機械化施工公司的10噸吊車和兩位駕藝高超師傅,到現場才重新起吊成功。
1983年5月26日,成都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正式命名芙蓉花為成都市市花、銀杏樹為成都市市樹,確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成都市的「市花市樹日」。
而在專業人士看來,銀杏當選市樹是名符其實:
「我想銀杏被選為市樹的原因有兩個,其一,它是一種古老而珍稀的美觀的高大喬樹,其二,它的壽命極長。」
成都最古老的銀杏樹在青城山天師洞,清人李善濟曾作《銀杏歌》讚頌:
天師洞前有銀杏,羅列青城百八景。
玲瓏高出白雲溪,蒼翠橫鋪孤鶴頂。
我來樹下久盤桓,四面蔭濃夏亦寒。
石碣仙蹤今已渺,班荊聊當古人看。
據天師洞的張信和師父介紹,據傳這棵古銀杏是2000年前,張天師傳道路過時親手種下。
在某些記載中,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東漢末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修道時總被山下村莊傳來的雞鳴狗吠影響,不能入定,於是一番思索,從山腳下挖來一株銀杏,親手植下。種下時,這株樹一夜之間飛長1O丈,如一道綠色屏風,鎖住山的靈氣,張天師終得大道。
在數千年的歲月中,這顆古銀杏已經有50多米高,要8個大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樹幹。
如今看來,樹如巨傘凌空,枝枒縱橫盤錯,風舞龍蟠,密如蛛網,更奇特的是,銀杏樹腰身間「鍾乳」密集懸垂,形態迥異,如槌、如筍、如錐。
樹上,還掛了不少紅布條,那是因為它太過有名的關係,被稱為「白果大仙」,許多人慕名而來,祈福許願,有實現的,就系一根紅布條。
這棵「白果大仙」,2006年,成都市古樹名木普查時,就被評為「成都市十大古樹名木」之首,2011年,又被評定為「成都市一級古樹」。
在紀實攝影師馮暉《影像裡的成都》裡,成都還有一棵長出了12位博士的銀杏樹。
在這篇叫做《天堂裡的一株銀杏樹》的文章裡,記錄了1944年冬,華西協合大學醫牙學院1941年入學的12位同學,在華西壩鐘樓荷花池畔銀杏樹上、下留影,歡送葉成中同學參軍抗日的舊事。
「樹上樹下的這些調皮的大學生,後來均獲得華西協合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在各自領域成為優秀的專家。」馮暉介紹。
馮暉指出,從照片看,背景是華西壩的地標建築鐘樓,那時的塔頂還是哥德式風格,現在看到的鐘樓是1954年維修改建成的中式塔頂。從枯敗的荷葉和樹葉凋落的樹枝來推測,這是在冬末時節。前景是一顆銀杏樹,有接近20年的樹齡。
這張照片非常有趣,因為就像樹上長熊貓一樣,樹上長滿了學生,而這些學生,後來都成了博士,成了相關領域的領軍人物。
從照片看,共有五層,樹下五個人,兩女三男,還有流行的自行車;樹上,第一層一男一女,女子穿著旗袍、格子西服,現在看仍然很時髦;第二層一位女士,燙著大波浪;第三層兩男,淺色西裝的一位據稱像徐志摩;第四層仍然兩男,緊緊抓著樹,不如下面的同學瀟灑,想來也是太高了。
據說後來的他們,均獲得華西協合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在各自領域成為優秀的專家。
而當時他們爬的這棵銀杏樹,仍然在校園的池塘邊,已經一百多歲了,不知道還有沒有學生爬上去,他們後來又怎麼樣了?
——漫成都.新知——
文字 | 萌鹿
編輯|十裡
圖片 | 除署名外,為視覺中國
監製丨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