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宗奇小心翼翼地將書櫃中的獎狀捧出來。這位《地理學報》編輯部的年輕責任編輯自豪地告訴《中國科學報》:「能獲得這個榮譽的學術期刊非常少。」這是新中國70華誕之際,中國期刊協會向《地理學報》頒發的「致敬創刊七十年」榮譽證書。
《地理學報》這位86歲的「老同志」,不負眾望,向祖國提交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連續10多年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綜合評價總分均位於國內地理學科期刊第1名;連續9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連續3年榮獲「期刊數字影響力100強」;連續18年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
「上大學時,對《地理學報》是一種嚮往和敬仰,覺得她非常神聖。現在能在這兒工作非常榮幸,也倍感責任重大。」段宗奇說,「科研是前端,期刊出版是後端。作為『科技守門人』,編輯工作不但不枯燥,還能緊跟學術前沿。」
「聊」出來的金點子
稿源質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線」,優質稿件的獲取離不開一支能緊跟國家發展需求、敏銳挑選「千裡馬」、激活創造力的「伯樂」隊伍。
「如何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2009年的一天,《地理學報》專職副主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何書金,在與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彥隨「閒聊」時,想到自己在魯西北做「黃淮海農業開發項目」調研時發現的問題——村莊佔地很大,但利用率很低。
對農村問題研究頗深的劉彥隨對此也深有同感。深度交流後,他們將這一問題定義為農村空心化。何書金當即以「空心化的村莊整治」為主題向劉彥隨約稿。不久,劉彥隨等便發表了《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該論文獲評《地理學報》創刊85周年85篇最具影響力論文。
為更透徹地研究農村空心化整治問題,《地理學報》前後組織發表了4篇相關文章。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國知網顯示這4篇論文的總下載量為34341次,總被引2008次,其中《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的下載量為11003次、被引864次。
何書金幽默地說:「有時候『侃大山』也能『侃』出很多好點子,與作者思想碰撞的過程可能催生好想法。調動作者的興趣對於期刊的發展非常重要。」實際上,「金點子」的背後是多年的研究積累和對國家發展問題的透徹理解。
「聊天」式的約稿還改變了陪伴《地理學報》25年之久的「老」編委的發文習慣。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空間分析首席研究員王勁峰在國際上首創了空間分異統計理論。雖然擔任多個國內外學術期刊的編委,為了「避嫌」,他極少向自己擔任職務的期刊投稿。
隨著王勁峰接連在國際專業權威期刊發表了兩篇有關空間分異地理探測器的論文,在一次聚餐上,敏感地認識到地理探測器重要性的何書金按捺不住,再發「聊天」的功力,當即向王勁峰約稿。
2017年1月20日,《地理學報》開設了「地理探測器原理與應用」專欄,刊發了王勁峰的《地理探測器:原理與展望》等4篇論文。截至2020年12月中旬,中國知網顯示《地理探測器:原理與展望》下載量為12736次、被引775次,不僅獲評《地理學報》創刊85周年85篇最具影響力論文,還獲得了第五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中國地理學會期刊優秀學術論文(2016—2017年)等榮譽。
除了激發作者興趣、主動約稿外,這支敏銳的隊伍還結合國家重大經濟建設項目、國際科學研究熱點等主動策劃特色專欄。
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流經地區,在國家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地理學報》2019年12期開辦了圍繞黃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院士觀點專欄。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等撰文建言獻策,不僅獲得了高下載量和被引量,還起到了引領作用,催生了《資源科學》2020年1期專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路徑與資源生態保障」20篇相關論文。
《地理學報》1934年創刊以來,秉承「結合祖國經濟建設需要,提高地理科學水平」的辦刊宗旨,發表了「胡煥庸線」「自然區劃」「農業區劃」「點軸理論」「主體生態功能區劃」等眾多重要論文,其中多篇論文觀點被寫入國家發展規劃綱要,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不放過,也不錯過
科技期刊工作者作為「科學守門人」,不僅要嚴把論文質量關,也要慧眼識珠,不錯過每一個可能的創新。
很多作者認為專家審稿通過,就「萬事大吉」了,但學術期刊工作並非如此。針對已經通過專家審核的文章,如果發現還存在細節上的不足或問題,責任編輯會一直「追著」作者修改,個別論文甚至會再找其他審稿專家提供修改意見,直到改好為止。面對論文審核工作,《地理學報》的責任編輯們「眼裡不揉沙子」。
為了保證審稿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地理學報》採用「雙盲審制度」,通過初審的文章送給高度匹配的兩位專家審稿,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隨意更換審稿專家。「如果沒有原則地更換審稿專家,人為操縱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所以就算是大專家、院士的稿子,如果審稿專家意見中肯且不予通過,也會被《地理學報》退稿。」段宗奇說。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一位審稿專家不予通過,但編輯部討論後認為稿件有一定的創新性,則會啟動「加送審稿專家及覆審」的程序,給作者修改機會。
「我們會根據作者的修改稿和修改說明,客觀地建議專家再次為文章把關。如果專家給出詳盡的審稿意見後,仍不予通過,我們會尊重專家意見並做退稿處理,建議作者修改後改投其他期刊。」段宗奇說,「審稿專家自然是越嚴格越好,但是也要保護作者的創新。」
「讓青年作者有所成長,也是編委的責任。」王勁峰講道,「如果不是作者態度或能力問題,我很少直接拒稿,而是提出修改意見。如果對作者的修改不滿意,我會繼續解釋,直到問題真正得到解決為止。」
何書金坦言,由於過去近20年的「SCI至上」評價導向,《地理學報》也曾面臨優質稿源外流的問題,尤其是《地理學報(英文版)》。「但是,《地理學報》既包含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唯SCI』評價導向衝擊的主要是自然地理方面,而人文地理方面的優質文章基本上都留了下來,文理兼備形成了很好的補充。」
2000年,多年從事期刊出版工作的趙歆加入《地理學報》,現任《地理學報》中英文版編輯部副主任、《地理學報(英文版)》專職副主編。多年來,為了將《地理學報(英文版)》推向世界舞臺,趙歆一方面向作者積極約稿、策劃專欄,另一方面經常與其他優秀期刊同行交流經驗,並與SCI檢索機構保持密切聯繫。
2007年,《地理學報(英文版)》被SCI擴刊版收錄,2012~2019年JGS國際影響力在全國5700種學術期刊中穩居前5%,連續9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獎。
了不起的「朋友圈」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地理學報》中英文版編輯部深知「團結」的力量,構建了多方面的「朋友圈」,對內形成了一支勠力同心的隊伍,對外組建了一批有良好口碑的「粉絲團」,還促使兄弟期刊實現資源共享。
為打破地理資源類期刊相互獨立、「小散弱」的狀況,何書金開始牽頭整合期刊資源,並於2006年創建了中國地理資源期刊網,打造學術期刊交流共享平臺。
然而,當時很多期刊已經在現有的平臺上有所投入,對更換新的使用平臺也諸多不適應。為此,《地理學報》主動承擔平臺建設費用,盡力滿足平臺建設的各種需求。「大概用了4年時間,才把大家匯聚到同一個平臺」。何書金說。
如今,15家骨幹期刊底層數據融合,59個期刊聯盟的專業學科集群,實現了1個用戶名和1個密碼登錄資源共享與服務的集群平臺,實現了專家庫、作者信息庫等資源共享。2012年以來,中國地理資源期刊總網瀏覽量達到700多萬次,年均100多萬次。
2014年11月,中國地理資源期刊微信公眾號平臺開通,目前關注人數達23963人。截至2019年10月底,其總閱讀量達1042510次,總閱讀人次743122人。
「我們會調動作者積極性,鼓勵作者發表短小精悍的文章,並與其他科研平臺互推,擴大影響力。」何書金告訴記者。
為了走近作者、服務作者,《地理學報》自2008年以來就開始主導中國地理編輯出版年會、地理編輯沙龍等活動。經過十幾年的調整和發展,中國地理編輯出版年會從最初的十幾個編輯間的交流,發展成由幾百個作者、專家、編輯團隊組成的三方交流互動大會。
隨著微信群成為新的交流工具,《地理學報》還適時建立了「地理學報交流服務群」,由《地理學報》編輯,老、中、青三代作者和兄弟期刊的編輯人員構成,成為傳播地理科學思想和學術信息的重要交流平臺,目前人數已達上限。
如何讓「科技守門人」有幹勁兒、有成長、有未來,是期刊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為了縮小編輯隊伍的收入差距,何書金主動調整了薪酬體系,不按職稱論工資,這意味著壓低了自己和跟自己一樣擁有正高職稱人員的工資,提高了團隊的平均工資。「我們職稱上升機會和平均工資水平近幾年都不亞於一線科研人員,大家更有幹勁兒了。」段宗奇說。
繁重的稿件處理工作之餘,編輯部的同事們還會努力擠出時間開展科研工作,「繼續做科研,對保持科研思維、擁有敏銳視角、做好審稿工作非常重要。」段宗奇認為,「此外,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及時『充電』也讓我們時刻保持前瞻性。」
在趙歆看來,學術期刊的強大和發展,離不開祖國的強盛。提起2008年8月在第31屆國際地理大會上競爭北京2016年國際地理大會主辦權的場景,趙歆清晰地記得當時很多國外學者朝他們豎起大拇指說:「Beijing Olympics! 」最終中國地理代表團以30:10的壓倒性優勢拿下舉辦權。
「未來,《地理學報》要成為國內外知名期刊,不僅要當中國第一,還要爭當世界第一。」對此,何書金充滿信心。
在戰火中「救國」,在和平中「興國」,從輝煌的歷史走來,向夢想的未來前進。86年來,《地理學報》見證並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的研究轉型與革新,並將繼續助力我國科技事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見習記者 田瑞穎)
【來源:光明科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