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獎獲得者後,當地時間10月8日,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得者為加拿大物理學家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以及瑞士兩位天文學家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以表彰其對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與此同時,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獲得該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太陽系外行星。
據諾獎官網消息,其他獎項的揭曉時間預計為:9日公布化學獎獲得者,10日公布文學獎獲得者,11日公布和平獎獲得者,14日揭曉經濟學獎獲得者。
吉姆·皮布爾斯
吉姆·皮布爾斯出生於加拿大的溫尼伯,是普林斯頓大學阿爾貝特·愛因斯坦榮譽科學教授,也是加拿大物理學家和理論宇宙學家。他1935年4月25日出生於加拿大曼尼託巴省溫尼伯,並在曼尼託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獲得了學士學位,1958 年離開曼尼託巴進入普林斯頓,於1962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
自1970年以來,他被廣泛認為是世界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他對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等領域做出理論貢獻。他與羅伯特·迪克(Robert H Dicke)等人一起預測了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並在1987年提出了原初等曲率重子模型(primordial isocurvature baryon model);他還因奧斯特裡克-皮布爾斯判據(Ostriker-Peebles criterion)而聞名,該判據與銀河系形成的穩定性相關。
米歇爾·麥耶
米歇爾·麥耶是瑞士天文學家, 1942年生於瑞士沃州埃沙朗,1966年在洛桑大學取得物理學士學位之後,他於1971年在日內瓦大學取得天文學博士學位,並任教於日內瓦大學天文學系,已於2007年退休,但仍以榮譽退休教授身份繼續在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和夏威夷的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進行研究。
1998年8月,米歇爾·麥耶獲得了專門頒發給瑞士籍或有瑞士居留權科學家的馬塞爾·本努瓦獎;同年獲得法國天文學會頒發最高獎項皮埃爾·讓森獎,2015年1月他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頒發最高榮譽金質獎章。
迪迪埃·奎洛茲
迪迪埃·奎洛茲1966 年 2 月出生,他是瑞士天文學家,卡文迪許實驗室和日內瓦大學的物理學教授。1995 年,克羅茲在日內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與他的導師米歇爾·梅耶一起發現了太陽系外的第一個巨行星,這一發現挑戰了當時公認的行星形成觀點,為行星形成和演化理論帶來了一場革命。從那時起,克羅茲就參與了一系列成功的精密光譜儀開發工作,極大地提高了都卜勒技術的精度。
2007年,在新興的行星軌道探測領域,他與英國的WASP 團隊建立了成功的國際合作,為光譜確認、精確的光度跟蹤和新行星的確認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他還積極參與過境行星的探測工作。
6位華人曾獲此殊榮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19世紀末,越來越多的人將物理學視為最重要的科學,也許諾貝爾也這麼認為,因此他的研究也與物理學密切相關。
據諾獎官網介紹,從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3次,共200多人,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為25歲,最年長者為96歲。此前歷屆得主中僅有三位女性。
在這張「星光熠熠」的成績單中,華人佔據著重要位置。在百餘年中,共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近十年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
以下為近十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2018年,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憑藉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突破性貢獻獲獎。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憑藉在發現引力波方面取得的成就獲獎。
2016年,三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憑藉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方面的理論發現獲獎。這三名科學家均在英國出生,獲獎時均在美國的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憑藉發現中微子振蕩獲獎。
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憑藉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獲獎。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兩人因預測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
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獲得,兩位物理學家因為在量子光學領域對光與物質間的密切關係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而獲得表彰。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及美國科學家亞當裡斯,表彰他們「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種,被普遍認為會最終替代矽,從而引發電子工業的再次革命。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
《證券時報》旗下專註上市公司新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