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兩家公司放在一起比,很多人可能覺得沒有可比性,不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兩家企業一直有很深的糾纏。
一、緣起:
2003年,有兩家車企悄然成立,一家叫比亞迪,一家叫特斯拉,兩家車企成立的初衷基本一致,都是致力於新能源汽車開發、推廣。
當時,可能誰也想不到,這兩家同一年成立的車企,會成為新能源汽車界的兩大巨頭,多年來一直牢牢把持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和第二的寶座。
二、風起
更巧的是,2008年,又是同一年,兩家公司都發布了旗下第一款量產新能源汽車:特斯拉發布了價格近百萬元的純電動車Roadster;比亞迪發布了全球第一款量產插電混動汽車F3DM,隨後發布了用於計程車領域的純電動乘用車E6,。
這時候,我們可以隱隱約約看出兩個企業的戰略差異。
比亞迪直指新能源汽車,核心規劃是純電應用於公用領域,插電混動應用於乘用車領域;而特斯拉更為激進,從一開始就直奔純電動乘用車。
三、發展
兩家車企發布新能源汽車時,全球新能源市場基本一片空白,當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僅僅幾千輛,而無論是走高端路線的特斯拉,還是走低端路線的比亞迪,都被戴姆勒集團所關注。戴姆勒入股了特斯拉(後來分道揚鑣),同時也和比亞迪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騰勢。
2015年前後,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爆發的元年,比亞迪憑藉2013年底上市的秦DM已經站穩腳跟,當年又順勢推出第二代插混車唐DM,藉此一躍登上全球新能源銷量冠軍寶座,一坐就是四年,唯一遺憾的是,比亞迪和戴姆勒合資的騰勢始終不見起色。
在此期間,戴姆勒退出了特斯拉的股東行列,而特斯拉憑藉MODEL S和MODEL X,同樣鋒芒畢露,連續幾年銷量僅次於比亞迪,直到推出價格更低的MODEL 3,才在2019年反超比亞迪,首次登上全球新能源銷量冠軍的寶座。
四、短兵相接
特斯拉從Roadster開始,就致力於打造高端品牌形象,而高端車畢竟市場份額有限,特斯拉的規劃,就是自上而下實行降維打擊,實現銷量和利潤雙突破,終於在MODEL 3實現量產後不久,實現了利潤由負轉正,告別了瀕臨破產的局面。
比亞迪則從最低端的F3DM開始, 價格和品質雙爬升,從秦到唐,
再到如今的漢,終於形成了唐漢雙旗艦的局面。
2020年,橫空出世的比亞迪漢和受益於國產化的特斯拉MODEL 3,價格區間終於開始交織。
從車型來講,比亞迪漢和特斯拉MODEL S車型相近,比亞迪秦PRO和特斯拉MODEL 3車型相近,可是價格差異太大,從價格來說,車型高一個級別的比亞迪漢和MODEL 3成為事實上的競爭對手。
MODEL 3自國產化後,就開始了銷量破萬之路,比亞迪漢上市晚了近一年,由於SIC晶片產能問題,預計年底方能實現產銷破萬,實現正面硬抗特斯拉MODEL 3。
實際上,比亞迪和特斯拉除了乘用車,都做儲能和商用車,在這兩項業務上,特斯拉目前還沒有可比性,比亞迪佔領了美國儲能市場,逼得特斯拉只能遠走澳洲開展儲能業務,在商用車領域,比亞迪同樣是美國最大的電動公交供應商,而特斯拉志在重型卡車,目前還沒有量產。
五、兩個企業各自的優勢和短板
比亞迪的核心優勢是技術,發動機、變速箱、電池、電機、BMS、IGBT和SIC晶片、MCU晶片,幾乎所有涉及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比亞迪都有涉獵,而且能自產,而且開放了幾百個傳感器和控制權,為和華為、百度阿波羅等大量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個人覺得,比亞迪更適合成為一個供應鏈企業,保留少量爆款汽車,為自己的配件打廣告,不失為一個良好的發展方向,事實上,比亞迪本來就是TO B起家的企業,TO B商業模式深深印在骨子裡。
在這方面,特斯拉頗有不如,不會造發動機、變速箱,沒有插混車技術,不會造電池、電機、晶片,實際上就是一個依靠全球採購的組裝廠。
但是,優勢也會成為劣勢。
比亞迪大量核心技術都自產自用,在發展和更新速度上未必會具有優勢,不過,這也是無奈之舉,2019年,美國曾對矽谷發出禁止為比亞迪加工晶片的禁令,很難說不是為特斯拉進入中國鋪路,如果比亞迪沒有這些核心技術,可能會遭遇今年華為碰到的晶片困局,正因為比亞迪什麼都能做,才能不受晶片禁令影響,自我發展。
反觀特斯拉,在美國矽谷的支持下,在美國優先政策的支持下,它確實不需要會造電池、電機、晶片這些產品,它的全球採購之路不會碰到中國企業可能會遭遇的斷供。
寫在最後:新能源汽車,承載著中國汽車業彎道超車的夢想,比亞迪是自主新能源汽車的代表和驕傲,它有夢想,又擁有大量核心技術,加上設計短板已經被補齊,目前進可攻退可守,無論走供應商路線還是整車路線,都能走出一個光明未來。
或許,這也是巴菲特死死握住比亞迪股票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