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落日的餘暉以及地中海碧藍的色彩所傳達的表現性,恐怕是任何確定的形狀也望塵莫及的」
-魯道夫.阿恩海姆
前言
做一個好「色」設計師,色彩可以向用戶傳遞不同層面的視覺信息,所以不同的色彩也都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和氣質。
很多剛接觸色彩的同學覺得配色好難,其實色彩美極具嚴謹的科學性。因此系統的色彩理論和構成方法以及規律弄懂、弄通就是色彩搭配的捷徑。
今天,聊聊光與色、色彩三要素、色輪等色彩理論和以及相關理論如何配色等基礎的色彩知識
一牛頓與光學原理
沒有光就沒有色。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在劍橋大學的實驗室裡,把太陽光從一小孔引進暗室(實驗室)。透過來的白而亮的光通過三稜鏡後,照射在熒幕上,呈現出一條十分美麗的彩帶,顏色依次是紅、橙、黃、綠、青、藍、紫,從而揭示了光學原理,也解釋了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色彩的產生
光
光是電磁波的一種,所以也叫光波。自然界中被光照射後物體所反射的顏色。
電磁波
電磁波包括宇宙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和無線電波,這些光線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並都有自己的波長和振動頻率。
通常所說的色彩是能夠引起色覺的部分——電磁波,這段波長稱為可見光,其餘波長的電磁波都是肉眼看不見的,故稱為不可見光。可見光的波長範圍是380~780nm的電磁波;紅外線的波長範圍是大於780n m的電磁波;紫外線的波長範圍是小於380nm的電磁波。
光源
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簡單地說就是自發光。所發出的顏色即為光,看到的顏色是光的顏色。例如,太陽光、燈光、火光、螢光等。
同一物體被不同光源照射也會發生改變。例如,樹在白光的照射下呈綠色,在不同顏色的照射下呈現不同的色彩。
其次,人們有正常的色覺以及生理、心理對色彩感覺的影響。
三自然色彩與物體色彩
自然色彩
大自然給人們帶來了千變萬化的色彩,主要是受到太陽光影響。太陽光通常被認為是自然光,在太陽光照射下的物體的顏色基本呈現相對穩定的色彩。物體受光的照射後,一部分光被吸收,其餘的被反射或透視,形成了不同的顏色;晚上,由於月光是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反射光,人們是無法辨認顏色。
例如:看到物體是紅色,不是這個物體是紅色的,而是這個物體將紅光以外的光全部吸收,只把紅光反射出去,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物體是紅色,也就是是所謂的色,比如紅蘋果。
繪畫色彩(了解即可)
繪畫色彩就是物體在光照射下所呈現的豐富色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和光源色的變化,物象的色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常說的有物體色、環境色、光源色。
物體色:物體本來的顏色,又稱為固有色,並以此區別於其他物體的顏色。
環境色:物體所處環境的顏色稱為環境色。
光源色:光源所發出的光的顏色稱為光源色,一般太陽光、燈光、火光等光源發出的光是呈黃色和紅色的。
四 色彩分類和3要素配色法
色彩分為無彩色、有彩色和金屬色3大類。
無彩色:黑、白、灰屬於無色彩色,有明暗,沒有彩色色調。
實用配色法:許多藝術家偏好在無彩色的環境中創作,因為這些顏色能透過具張力的陰影和亮部直接地呈現效果。
注意事項:避免在UI中使用純黑(#000),一般選擇暗灰色。純黑色和其他顏色搭配時,對比太過於明顯,會感覺比較死板且看久了眼睛容易不舒服,多使用明度值低於30%或者高於70%的灰色。
有彩色:光譜中的全部色都是有彩色。紅、橙、黃、綠、藍、紫為基本色。
實用搭配:見色輪搭配法。
金屬色:指金銀銅等有金屬光澤的色彩。(不常用)
色彩3要素
色彩具有色相、明度、純度三種差別,也稱為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就是色彩的相貌,用來區別色彩的名稱,比如紅色。
一般情況下:色相控制在三個以內,色相越少,越容易把控,越不容易亂。配色比例:70% 主色、25% 輔助色、5% 點綴色。
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同一色相的明度變化:同一顏色加黑或加白以後產生不同的明暗層次。
2-各種顏色的明度變化:顏色本身具有明度屬性。
實用配色法:
黃色的明度最高,它最接近白色,經常用作警示色,比如:安全帽、工程車輛的塗裝以及公路上的危險警示牌;
藍色的明度最低,它更接近黑色,比如:鋼筆墨水。
黃色夜裡傳播的距離不遠,藍色在大氣中具有高度的散射作用,所以黃色會被用在近距離下的轉向燈,而藍色常常被應用在救護車的警報燈。
紅綠等色為中間明度。
平面設計中的色彩搭配原則,就是在保證信息傳達的基礎上進行顏色的組合搭配。所以文字的辨識度上,文字和背景明度的對比越大辨識度就越高。
黑明度最低,白明度最高,對比度最大,所以生活中經常使用白紙黑墨。把最亮的顏色和最暗的顏色替換畫面中的黑色和白色,所以黑黃、白藍、黑藍黃是最經典的配色。
純度:色彩的純淨程度,也叫飽和度和彩度,能夠區別色彩鮮明與灰暗程度。
物體表面結構不同,色彩純度也不一樣。同等條件下,表面光滑的物體比表面粗糙的物體的色彩純度高,比如絲織品比棉織品色彩鮮豔,是因為絲織品表面光滑。
明度、純度實用搭配法
單色搭配
是指通過對同一顏色,加上10-90%白色或黑色的透明度層後獲得的一組顏色。
在ps中通過調整黑色或白色層的透明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單色,他們互相之間都能很好地調和。對於顏色拾取器掌握得更加熟練後,你可以通過不改變色相,而上下拖動調整明度和飽和度的方法來獲取一個新的單色。
通常也會和黑白灰組合出現結合,屬於不太吸引關注的風格。
色彩3要素使用技巧:
1、色彩搭配時,色調調整也會同時變化明度和飽和度。即純色越接近白色,它的飽和度就會越低,明度越高;越接近黑色,明度就越低。
2、在設計中提升文字辨識度2種方法:修改色相和修改色調,使得畫面看起來更和諧統一。統一的過程中也並不是單純數值的一致,而是視覺的統一,因為色相本身也是有明度變化。
3、作為設計師,HSB色彩模型更加好用,因為色相,飽和度,明度是我們大腦對色彩理解方式,所以要熟練使用。
五色彩的組合
色光混合RGB
也稱為加色混合和正混合,一般用於舞臺照明和攝影 ,色光三原色:紅、綠、藍。
也稱為減色混合,通常指色料的、物理吸收性色彩的混合,混合後的色彩在明度、純度上會有下降 。
三原色:品紅、檸檬黃、青
疊色:指透明物重疊時所得新色的方法。印刷上的網點製版印刷就是紅黃藍黑四色網版相疊加混合而成的。
六 色輪(色環)搭配法
色輪是一種說明圖示,用圓圈顯示12或24、48種等顏色,用來表示每種顏色之間的相互關係。(以12色環為例)
三原色:一般指紅、黃、藍,原色塑造了色彩理論的基礎。把這些顏色調配在一起時,就會產生二次色和三次色以及介於兩者中間的所有色相。
二次色:也叫間色,是由兩種不同的原色等比例調配而成的顏色。
黃色和藍色混合就會創造出綠色
黃色和紅色混合就會創造出橙色
藍色和紅色混合創造出的是紫色
三次色:也叫複色,是透過混合相鄰的原色和二次色調配而成。
比如:把一個原色黃色和二次色綠色混合就會創造出黃綠色。
三次色的名稱都是以相鄰的原色加上相鄰的二次色命名,比如黃綠色而不是綠黃色。
實用搭配法(12和24色環為例):
1-同類色
2-鄰近色
在ps中將色相值增減 30-50,就能得到一個新的鄰近色。
3-類似色
4-中差色
5-互補色
前方高能,可能引起眼睛不適
閃瞎眼的搭配
以紅色和青色為例:
在CMYK減色模式下,青色和紅色相遇時會得到黑色,因為紅色本身就是品色和黃色的混合,所以它和青色混合後就直接能夠得到黑色。
當採用RGB加色模式時,紅色和青色混合就能得到白,因為青色就是藍色混合後得到的。由於對比色和互補色之間的衝突關係,色彩邊緣會產生白色的閃光或者黑邊,看久了很不舒服。
解決方法
統一色調或者加入間隔色,可以是黑白色、同類、鄰近色等。
加入黑白
加入間隔色
6混合搭配
同類色、鄰近色、中差色、互補色之間還可以相互結合,靈活運用,形成更具有變化性的配色。小白使用此方法要保持色調統一。
申明:本文中部分圖片和內容來自研習社《趣味色彩搭配法》和技匠《【設計談】色彩》。
以上是色彩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實用搭配,接下來分享一個超級好用的色彩網站更好的幫助你理解和使用色彩:Adobe 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