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士,我現在是注射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在控制血糖,但打胰島素太辛苦了,能否只吃藥不打胰島素?」
「徐博士,我得糖尿病兩年了,我特愛吃紅薯,但每次吃完紅薯後,血糖會陡然增加,我到底還能不能吃紅薯?」
11月25日上午,在礄口區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四樓的同濟醫院糖尿病專家工作室,提前預約好的20餘位糖尿病患者有序接受診療。接診的是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內分泌科的徐惟捷,她是內分泌代謝疾病學科博士後,從事內分泌科工作已8年。
徐惟捷耐心詢問62歲史爹爹的病史、了解病症,「根據你的病症,考慮減胰島素是有可能的,要嚴格做好糖尿病管理,在包括控制飲食、自我監測、合理運動的基礎上,把現在的口服藥逐步調整,慢慢減少胰島素用量,還是有希望最終不用注射胰島素的。」
對於肖婆婆糾結的紅薯問題,徐惟捷仔細講解:「糖尿病患者飲食管理非常重要,每個人身體情況不一樣,要控制飲食的量,儘量控制在餐後血糖不升高。儘量不吃生、冷、硬、辣的食物。」「那我少吃一點,就解解饞。」肖婆婆笑著說。
25日是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同濟醫院聯合建立「同濟醫院糖尿病專家工作室」首診。以緊密型醫療聯合體為核心,在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特色門診——糖尿病專科基礎上,成立「同濟醫院糖尿病專家工作室」,同濟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餘學鋒帶領團隊入駐,每周三上午在該工作室開展面對面的診療服務,並對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開展「滾雪球」式專業技能培訓,助力基層醫療能力提升。
徐惟捷是餘學鋒團隊骨幹之一,她細心地面診,根據病症給出相應診療建議。「糖尿病發病隱匿,在糖尿病早期階段,患者可以沒有任何臨床表現,會讓患者忽略糖尿病的預防和早期幹預。」在診療過程中,她會耐心科普診療和保健知識,「糖尿病早篩不能一味只盯著空腹血糖,建議同時進行葡萄糖耐量實驗和胰島素c肽釋放實驗。」一旁助診的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陳威頻頻點頭:「在宣傳教育上,我們家庭醫生會加入這些內容,讓居民提升自我保健能力。」
糖尿病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三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最新IDF全球糖尿病地圖(第八版)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超過1.21億,糖尿病發病率達到10.9%。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控制不佳,容易發生併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我們將以同濟醫院糖尿病專家工作室為引領,建立漢水橋街糖尿病診療服務全鏈條,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團隊優勢,加大糖尿病預防與保健知識的健康教育,持續強化糖尿病患者的早篩早幹預及確診後跟蹤管理水平,促進糖尿病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發病率、減少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周璟信心滿滿介紹。
「專家工作室」是武漢市礄口區基層醫療「強基固本」品牌之一,通過緊密型醫聯體單位派出名醫,在社區組建工作室,通過定期坐診和「傳幫帶」,提升基層醫療水平。7家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建立10家「專家工作室」,專科診療涵蓋內分泌、心血管、中醫藥、兒科等。漢水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濟醫院糖尿病專家工作室」是礄口區建成的第7家專家工作室。
「專家工作室」把三甲醫院的名醫資源、優質診療技術持續下沉到社區,「家門口看名醫」的便利惠及轄區居民,讓更多人共享健康事業發展福祉。
(通訊員 張梅 景京 王曉輝)
【編輯: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