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電影《倒忌時》。
片名Countdown (2019),別名索命倒數(港) / 倒數計死(臺) / 死期倒計時 / 倒計時。
現代社會人的生活必需品,除了滿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最重要的必需品就是手機了吧。每天每個人都在各自的手機上戳戳點點,在不同的APP之間來回切換,哪怕朋友聚會的時候都一刻不回放下手機。
《倒忌時》預告片
《倒忌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讓原本已經亮相過的《鬼來電》重新披上APP的外衣,老套的驚悚片套路結合當下最流行的手機應用套路,煥發出全新生計。
首先給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倒忌時》的影片譯名。
《倒忌時》這個譯名頗有韻味。《Countdown》本身就是倒計時的意思,結合恐怖驚悚片的內容,採取最流行的諧音梗,巧妙的換了一個字,就勾起了觀眾們的觀看欲望。
《倒忌時》的故事並不新鮮,從關注錄像帶的《午夜兇鈴》,到關注手機的《鬼來電》,再到這裡關注手機應用。同樣的故事隨著時代不同而與時俱進。
傳統的索命題材驚悚片,不斷進化行兇途徑,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惡魔如影隨形。
在《倒忌時》中,手機應用商店中上架了一個新APP,名字叫做「Countdown」,用戶只要安裝之後,輸入個人信息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確切死亡時間。
很多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安裝應用,一看自己的壽命還剩下好幾十年,哈哈一笑也就過去了,根本沒有將這個應用當回事。
而有一小部分人運氣不濟,手機應用顯示自己只會剩下幾天、甚至只有幾小時的生命。他們也像對這個時間嗤之以鼻,但終究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和恐懼,極力避免一切可能造成自己意外的活動。
究竟這個應用是神仙預言還是譁眾取寵?這就留給觀眾們自行探究了。
從影片整體表現來看,《倒忌時》並不是一個能夠很好完成自洽的故事。
影片立意貼合當下的流行生活,開篇很能吸睛,但影片時間一長就暴露出故事軟肋。
在《倒忌時》中缺乏一個能夠令人信服的解釋。
《倒忌時》最後的解釋落在神鬼怪力方面,採用最省事的惡魔來解釋一切。
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Jump scar套路,偶爾為之還行,全片一直使用這種方式嚇唬觀眾就顯得有些創意了。
如果走無神路線,用推理行兇的方式解釋兇案,很顯然會和散落世界各地的用戶產生很大矛盾;而用行蹤飄忽不定的惡魔解釋兇案,就可以讓很多不合理變得看似合理。
這樣處理的結果同時帶來另一個問題。精通謊言的惡魔已經在新時代完成手機編程課程,成了世界級APP程式設計師,居然敗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讓影片解決戰鬥方式實在顯得有些牽強。
有趣的是,在Google Play裡還真有一個一模一樣的APP,就叫做Countdown,圖標界面和顯示功能和影片中表現的一致。
有興趣的觀眾可以下載一個APP體驗一下,至於信不信就不用說了,自然是不會相信的。反正顯示的數字是一個隨機數字,換一下條件,顯示數字就變了。
畢竟我們都是唯物主義無神論者,或者說是實用主義者,對神明態度是好的可以聽聽討個彩頭,左眼跳財可以聽聽,壞的就是需要批評的封建迷信,右眼跳災就是迷信。
新瓶老酒惡魔轉行,守正創新虎頭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