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政策在國內的推行和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妻開始面臨一個問題,男性與女性到底哪方該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傳統的社會性別話語下,「女性更適合育兒」、「男性更容易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等結論逐漸深入人心,然而,這種基於「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論調,真的有科學依據嗎?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腦結構差異嗎?男性與女性哪個更能在職場上成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性別差異的那些事。
圖蟲創意
01
腦內乾坤:男女大腦確有不同!
我們知道,左右腦之間通過一組叫做「胼胝體」的神經纖維連接在一起,這組神經纖維就像是高速公路,連接起左腦和右腦這兩個大城市。而男女兩性大腦之間的差異,首先就是這些「高速公路」的數量不同。解剖研究發現,女性左右腦之間的連接往往更多,這樣,左右腦之間的連接也就越通暢,溝通效率也就越高。
男女兩性大腦的不同,還表現在腦區的功能分布上。人們早就發現過一個有趣的現象:切除病人的右側大腦,若是男性病人,就會失去大部分空間能力,而女性病人則不會。反過來呢,如果左腦受損,男性病人會失去語言能力,而女性病人也不會。不管哪側的大腦受損,女性都不會完全失去相關的能力,這說明,在男性大腦和女性大腦中,負責空間能力、負責語言能力的位置不大一樣。在男性腦中,左腦負責語言能力,右腦掌握空間能力;而女性的腦區功能則不是這麼分明,左右腦都有些部分來負責這兩種能力。
圖蟲創意
這種差異,令女性處理情緒問題的能力要遠遠高於男性。從大腦結構上看,女性的兩側大腦都能處理情緒反應,而男性更多依靠右側大腦來處理情緒。男性處理語言的腦區大多在在左側大腦,要把情緒轉化成語言,就需要經過兩側大腦之間的神經纖維來傳遞。
許多男性覺得表達情緒並不容易,就是因為兩側大腦之間神經連接的限制:右側的情緒感覺並不能很容易地轉到左邊掌管說話的部分來,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夫妻在吵架時,妻子可以滔滔不絕地數落丈夫的過錯,丈夫卻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圖蟲創意
此外,男性經常會忽略人際關係當中蘊藏的龐大信息量;而女性卻可以敏銳地觀察到很細微的線索,並且做出反應。家庭生活中,男性更喜歡用動作來表達感受,比方說給女朋友送禮物、或者在行為上照顧女性等等,但是讓他們說出來,他們可能只會漲紅了臉哼哼幾句。
02
自我設限:女性不適合職場嗎?
男性與女性的腦結構不同,會導致許多社會分工層面的性別差異,譬如:有數據顯示,相比於男性,似乎女性不容易取得職場成功——財富500強的執行長裡僅有4%是女性。在美國,企業主管人員和董事會中女性比例分別是14%和17%。在薪酬待遇方面,女性和男性的比例是0.77比1。
然而,女性在學校的表現卻很好:在美國,本科畢業生中女生的比例是57%,碩士畢業生中女生的比例是63%。這就造成了一個矛盾:高等教育人才中有很多女性,但職場中到達領導職位的,卻是大量男性。
圖蟲創意
出現這種性別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女性在職場中的自我設限。有數據顯示,麥肯錫在針對財富500強企業的調查中發現,男性中有36%的人想要成為CEO,而女性只有18%。在大學畢業生中,有更多的男性,而不是女性,把「進入管理層」確立為職場前三年的目標。這種自我設限主要來源於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比如女孩從出生起,就會在周圍的人和環境的影響下更容易變得期待討人喜歡,外貌的被關注度也更高;而當一個女孩嘗試進入領導者角色時,就會被貼上「愛使喚人」的標籤。除此之外,人們經常低估女性的決策力,認為女性搖擺不定、優柔寡斷、風險承受能力差等。當女性認同了以上刻板印象時,就會限制自我潛能、安於現狀,不敢爭取更好的事業成就。
事實上,許多對女性的負面刻板印象已被證明為無稽之談;相反,有研究顯示,女性的一些獨有特徵,可以讓她們在職場上更有優勢。譬如:女性在識別非語言線索方面比男性更敏銳。這就是說,女性更容易察覺到同事對談話感到不耐煩,也更能看出來老闆低頭是因為失望還是集中注意力。她們甚至更擅長從簡訊或者郵件裡讀出對方的語氣,這個特點對團隊合作格外重要。
圖蟲創意
當處於壓力環境時,女性的決策甚至會更加理性。為證明這一點,科學家設計了一款抽牌遊戲。遊戲分為兩個版本:安全版和風險版。安全版中,玩家有輸有贏,但輸贏的獎金數額都很小,基本上玩家可以看到自己的獎金在穩步增加。但在風險版中,除了偶爾出現一次大獎,大部分時候玩家都會輸,甚至可能還要賠錢。
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放鬆時,男性和女性大部分時間都會選擇安全版,只是偶爾想要尋找刺激的時候才會去玩風險版。但當壓力升高時,女性更多地選擇安全版,更多男性會選擇風險版賭一把,而且他們下的賭注會比平時更大。可以看出,女性在面對壓力的時候,能夠更清醒地進行決策,她們會選擇那些自己更有把握的選項。
圖蟲創意
由此可見,女性在同理心、壓力決策等許多方面都優於男性,在職場中擁有著不容忽視的成功潛能;男女在事業上的現實差距,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種女性對長期以來消極刻板印象的被動接受和認同。
03
回歸家庭: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更聰明!
當女性突破限制,逐漸走向職場後,家庭開始呼喚男性回歸,爸爸參與育兒已成為時代趨勢。研究表明,爸爸多參與帶娃,對孩子的社會、行為、心理健康和認知能力都有積極影響。比如爸爸的積極養育可以降低男孩子青春期的行為問題和女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對他們的學業成就也有長期的積極影響。爸爸還能促進孩子的社交發展。研究發現,如果爸爸多跟子女進行有趣、有感情的互動,孩子之後在學校裡會更受歡迎。可能在這些互動中,爸爸教會了孩子識別人的面部表情,孩子的共情能力也更高了。
圖蟲創意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雙方跟孩子的互動方式不一樣:媽媽傾向跟孩子聊天,進行情感互動,爸爸傾向跟孩子做體力活動。運動能力跟小腦密切相關,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時間感知、動作預測及抽象思維等能力。我們大腦一半以上的結構,都參與運動控制。譬如:孩子喜歡拋高高、蕩鞦韆、滑滑梯之類的遊戲。研究表明,改變孩子身體的位置,特別是有節律的改變頭部位置,能夠鍛鍊孩子對平衡感和空間感的感知,既讓寶寶感到舒服,又促進大腦發展。而在這方面,爸爸有著體力上的優勢,可以和孩子更好地互動。
孩子再大一點,爸爸可以帶孩子跑步、遊泳、攀巖、打球。養成了孩子的運動習慣,不僅對健康有益,多跟爸爸一起運動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會更好,社交能力更強。
圖蟲創意
男女當然有別,但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是我們所生活的人類社會中每一個領域和環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無論是在職場中,還是在家庭關係中,對於任何一方的標籤化和歧視,我們都應該予以堅決的拒絕和反對。
參考文獻:
[1] Carlson, D. L. , Miller, A. J. , & Rudd, S. . (2020). Division of housework, communication, and couples'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ocius Sociological Research for a Dynamic World,6(7), 237802312092480.
[2] Holmstrom, L. L. , Hertz, R. , Rueschemeyer, M. , & Sekaran, U. . (1988). More equal than others: women and men in dual-career marriages.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7(3), 405.
[3] 安妮·莫伊爾, & 戴維·傑塞爾. (2014). 腦內乾坤. 機械工業出版社.
[4] 特蕾澤·休斯頓(2017). 理性的抉擇.未讀
作者 | 唐義誠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審核 | 王 葵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可能還想看
▽
增高藥能讓骨骼二次發育 人人有機會當超模?
不同睡姿不同性格?你是怎麼睡的
男女搭配 幹活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