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2020年4月22日)將迎來天琴座流星雨的極大期,峰值流量約每小時20顆,不過這個預計的峰值流量數是按照沒有光汙染的地方算的,對於光汙染比較嚴重的城市,流量大概減掉九成吧,也就是每小時大約有兩顆流星劃破天空……
天琴座流星雨是C/1861 G柴契爾彗星遺留的顆粒形成的,每年當地球穿過這些顆粒帶,就會有部分小顆粒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落入大氣層,並在大氣層裡摩擦產生高溫並發出亮眼的星光。
在眾多的流星雨裡,天琴座流星雨並不出眾,不屬於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列(三大流星雨分別是1月3-4日的象限儀流星雨、8月12-13日的英仙座流星雨、12月12-14日的雙子座流星雨),但由於該流星雨包含較多顆粒比較大、比較亮的流星,並會有部分火流星出現,因此,運氣好的話,觀賞性還是不錯的。(火流星是較大的流星體顆粒隕落時產生的流星現象)
由於流星雨都是周期性圍繞太陽公轉的彗星遺留的顆粒產生的,而這些顆粒帶並不是均勻分布在整個軌道,而是有些密度較大,有些密度較小。而這些顆粒帶的公轉周期與地球並不一致,這就導致在每一年地球穿過這些塵埃帶時,該顆粒帶的顆粒密度都不一樣,這就造成每年同一個流星雨的流星數量也不一樣,不過在大部分年份下還是比較均勻的,每小時流量相差不會太大。
而當地球在某一年裡剛好與該顆粒帶裡密度比較高的部分相遇,這些區域一般是主體彗星異常噴發或者爆發解體後造成的。當地球剛好穿過這些高密度區域,一場壯觀的流星暴雨就會在天幕上演!
周期性爆發的流星雨中,最知名的可能就是11月17日前後的雙子座流星雨了,由於它的母體55P/坦普爾·塔特爾彗星,具有約33年的軌道周期,因此它一般每隔33年就會有一次大爆發,上一次爆發在2001年,延後了幾年。
而天琴座流星雨同樣有這種周期性的爆發,不過今年並不是,根據記錄,C/1861 G柴契爾彗星的公轉周期約60年,上一次的爆發發生在1982年,下一次要到2042年左右……
所以今晚的流星雨流量是比較「日常」的了,不過由於亮流星比較多,特別骨灰的愛好者可以期待一下,普通愛好者就自己考慮要不要看了。這次的峰值預計是發生在4月22日下午2:30分,也就是今天下午,已經過了,不過反正那時我們是白天,也沒什麼關係。另外這個預測也不一定準。
今晚的流星雨輻射點大約晚上9點多以後才從東北方地平線升起,剛升起時由於大氣原因並不適合觀看,比較好的觀測時間在凌晨2、3點左右……所以,不是骨灰愛好者,可以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