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輝
核心提示|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人的一邊或者兩邊耳前有一個「小眼兒」,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倉眼」,老人更是說長「倉眼」的孩子將來有福氣或者聰明。不過,專家提醒,如果耳前有這種「小眼兒」時,就需要特別當心了。
有「倉眼」並非有福
「『倉眼』在醫學上稱之為耳前瘻管。這是在胚胎發育期,發育成耳廓的第一、二鰓弓的耳廓原基在發育過程中融合不全所致。」鄭州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張衛東介紹說,耳前瘻管通常為一個盲管,深淺不一,可長可短,並且有的還有分支,有的長瘻管可以穿到外耳道深部,甚至到耳後。這種瘻管的內層為上皮組織,可分泌皮脂腺。這也是耳瘻口有分泌物流出的原因。
張衛東說,大部分耳前瘻管患者沒有任何感覺,少數人按壓有少量白色、有臭味的分泌物流出,有時也可能發癢。還有部分人會繼發感染,局部發生紅腫熱痛、流膿,並反覆發作形成疤痕。
河南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朱優立說,先天性耳前瘻管,可能一輩子不發炎,有時本人並不知有瘻管,只在體檢時被發現。這種不發炎的小洞,不影響美觀,不要處理。不過,一旦發生一次感染,今後就會反覆發作。
「在急性發炎時,要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局部熱敷。」張衛東說,對於急性感染未形成膿腫患者,可以到耳鼻喉科門診行微波理療,促進消炎、消腫,縮短病程。
朱優立強調,如果已形成膿腫,應到醫院切開引流。待急性炎症過後,特別是反覆發炎化膿的患者,應作瘻管切除手術。這種手術雖然不大,但必須完全切除瘻管周圍的上皮組織,否則容易復發。
無症狀也需當心
即使沒有症狀,平時也不能掉以輕心,耳前這個「小眼兒」隨時都有可能發炎,所以耳前瘻管患者平時應注重生活細節。
保持耳部乾燥很重要。朱優立說,如果耳朵周圍有水,用棉籤擦拭就可以,但不能使勁太重。同時,對沒有感染過的瘻管不要用手去擠壓,保持局部清潔,防止發生感染。
注意飲食均衡。張衛東說,飲食在人體健康方面一直都是一個關鍵點,患者也應從自身的飲食來保證病症的穩定。飲食上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鮮蛋或瘦肉為主,忌海鮮。
要堅持運動。張衛東說,平時多鍛鍊,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身體抵抗力差時,炎症易侵犯。要注意耳朵不能受到撞擊。
朱優立提醒,對於僅有白色分泌物流出但未發生過感染的患者,還是建議儘早手術,因為極易繼發感染,而一旦感染則局部發生紅腫、熱痛、化膿,此時控制炎症後仍需手術。
線索提供王佳男邢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