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金星表面曾發現大量城市遺址,它是否和地球一樣,也有高等生物存在?
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前懸掛於東方的天空,被人們稱之為「啟明」,它有時又是昏星,黃昏後現身於西方的天空,故又稱之為「長庚」。午時,人們則稱之為「太白」,它的半徑約為6073公裡,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公裡,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它就是地球的姊妹星——金星。
金星靠地球最近的時候,距離僅有4000萬公裡,然而一層厚厚的大氣覆蓋在金星表面,遮擋住了人們探索金星的視線。自1960年以來,前蘇聯和美國發生了發射的探測器,初步了解到,金星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表面最低溫度為456攝氏度,極限溫度可達到五500攝氏度,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佔90%以上,特大熱風暴時常颳起,人們就沒有終止對金星的探索。
1970年8月17日前,蘇聯成功發射「金星7號」探測器,於1970年12月15日到達金星,首次實現金星表面的軟著陸,成為第一個對金星實地考察的人類使者。1978年12月21日,「金星12號」向金星表面下降的過程中,在距離金星表面11至5千米的這段時間,記錄到一千次閃電,其中一次閃電竟然持續了15分鐘之久。
1981年10月30日和11月4日進行「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相繼發射,探測發現金星赤道帶有自東向西的急流,最大風速達100米/每秒,大氣中97%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氮氬及一氧化碳和水蒸氣。
這層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的金星大氣,就像一個溫室的保護罩一樣,只讓太陽的熱量進來,卻不讓熱量跑出去。因此,形成金星表面的高溫和高壓環境。1988年前蘇聯宇宙物理學家阿列克塞普斯卡夫宣布,金星上也存在石雕人面像。
1989年1月,前蘇聯發射的探測器穿過金星的大氣層用雷達進行掃描,並將掃描得到的影像傳回地球,科學家們看到影像後都驚奇不已,因為有影像呈現出的內容發現疑似兩萬座城市的遺址,金星古城遺址從何而來,又是什麼生物建立的等一系列問題,使得科學家們困惑不已。
起初,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城市遺址可能只有打擊幹擾形成的虛幻景象,又或者是探索儀器發生故障,卻經過進一步的分析,確認為真實的城市遺址。通過觀察發現,金星古城遺址上的城市全散分布在金星的表面,以類似於車馬輪的形狀建成,最中心的輪軸為大都會所在處。科學家推測,還有一個龐大的公路網將所有的城市連接起來,直通中心。
並且許多科學家認為,金星古城遺址應該是有一定智能的生物的產物,而不是大自然的衍生物。也就是說,在很久以前,金星像現在的地球一樣擁有著一個富含水的大氣,金星表面的溫度也比較適宜,但因為金星更靠近太陽,又缺乏全球性的磁場,使得金星在太陽高能輻射的照射下,使得絕大多數水分被蒸乾,只留下濃厚的二氧化碳,從而引發了一場失控的溫室效應。
溫度升高直接導致全球性的地表水蒸發,蒸發形成的水蒸氣可以將熱量富集住,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氣候變暖,連鎖性質的蒸發變暖形成了一個死循環,直到水分被完全蒸乾,變成一個炙熱的煉獄。這種情景是不是有點熟悉啊?
換個角度看,就把星星比作另一個地球,並進行了一場溫室效應的實驗,如果人類活動以及自然災害造成了災難性的氣候變化,那時海洋會沸騰,大氣中會充滿水蒸氣,像一塊令人窒息的毯子一樣將地球全部包裹起來,地球就會變成如金星一般的領域。
地球如金星同屬太陽系八大行星,因為金星距離太陽更近,地球次之,並且金星的自轉周期比地球慢得多,用地球的時間計算,金星自轉一周大約需要243天,等等因素使得金星溫室效應的失控。對於目前的地球而言,已經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
地球可以釋放或阻斷所吸收的能量太陽能,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如果地球的溫度進一步升高,我們就要警惕失控的風險,畢竟有金星的前車之鑑,科學家正在做的是模擬研究基金的氣候變化,預防地球步其後塵,而我們可以做的是保護環境,節能減排為了我們的現在,更為了美好的未來。(來源:大象廣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