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山陰縣青年黃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黃煜,1979年出生於山西省山陰縣。其父黃嵩山,母親胡賢,兄妹四人,姐姐黃燁和黃焠,哥哥黃炯。妻子於麗麗為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先後就讀於山陰縣第六小學、第二中學和第三中學。1998年9月考入長春理工大學光學物理系,獲得工學學士學位;2002年9月~2007年7月於長春光機所碩博連讀,獲光學博士學位;於2007年8月~2009年8月於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光學工程博士後;於2009年9月~2010年3月在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於2010年4月~2017年8月在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並於2017年9月在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一部任研究員和紫外光譜及成像技術研究室主任。
目前擔任風雲三號系列衛星紫外探測儀副主任設計師。主要從事空間紫外遙感及輻射計量技術研究,參加了863、風雲衛星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等多項空間遙感儀器的研製及輻射數據定量化研究工作,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主持完成風雲三號衛星首臺空間紫外光譜遙感器絕對輻射定標及高精度定量化工作,風雲三號系列衛星在軌太陽紫外光譜數據與國際同類儀器一致性優於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持建設了紫外成像光學系統所需的性能評價體系及檢測定標的關鍵非標設備,全面提升我國在紫外波段空間成像遙感器檢測、裝調和定標等方面的研製保障能力,使地面配套設備向更加精細化的方向發展,滿足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寬波段、大視場和高解析度的紫外成像光譜遙感儀器的研製要求;在國內率先開展以早期型恆星組和月球源為統一輻射基準的在軌輻射定標方法研究,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基對月成像光譜定量觀測系統,在對低速及變速運動星體目標的自動跟蹤且高精度光譜成像定量觀測領域有重要應用,為未來實現多平臺遙感數據的統一和融合提供了堅實的硬體基礎。
紫外遙感是除可見近紅外、熱紅外和微波遙感以外的一個具有突出優勢的遙感領域。空間紫外遙感利用紫外波段太陽光被低、中、高層大氣分別強烈散射和被大氣中臭氧等微量氣體強烈選擇吸收的特點,可同時遙感整層大氣密度和臭氧等的三維分布。紫外光學載荷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在大氣物理、太陽物理、氣象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獲得了重要的應用。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紫外光譜及成像技術研究室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空間紫外光學遙感技術研究,歷經30多年不懈耕耘,將我國空間紫外遙感從單一光譜拓展到成像光譜,將單一的天底觀測發展到天底、臨邊多模式探測,取得國內一系列首次突破:首次獲取了地外太陽紫外精細光譜;首次實現了國內臭氧空間遙感;首次監測到北極臭氧損耗;首次完成了國內臨邊大氣觀測科學驗證,其核心技術已應用於風雲三號系列衛星任務中,迄今紫外光譜及成像技術研究室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多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文 王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