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鄒娟
2016-10-25 11:29 來源:澎湃新聞
負離子空氣淨化器有效嗎?
10月25日,上海市消保委公布負離子發生器比較試驗結果:號稱可淨化空氣的15款發生器,顆粒物潔淨空氣量均不達標示效果。
另外,室內環境及微生物汙染控制專家表示,人工發生的負離子,除去的灰塵仍在室內,單純採用負離子技術的負離子發生器產品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空氣淨化器。
產生空氣負離子的同時可能伴生臭氧各種具有空氣淨化功能的電器紛紛進入市場。許多負離子發生器宣稱具有去除PM2.5、淨化空氣的功能,此類商品因售價低、體積小、耗電少,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近期,上海市消保委對上海流通領域銷售的負離子發生器開展了比較試驗。本次試驗購買了15件負離子發生器樣品,價格從88元至689元不等。這15件樣品在銷售網頁上均宣稱,可淨化空氣,去除粉塵、PM2.5、煙霧等顆粒物。其中11件樣品的外包裝或說明書上宣稱為空氣淨化器或淨化器,其餘4件樣品在外包裝或說明書上明示具有空氣淨化功能。有4件樣品在網頁或外包裝上註明了商品的適用面積,分別為(3-5)平方米、(8-12)平方米、12平方米、(16-24)平方米。
本次測試的15件樣品淨化原理以負離子發生技術中電暈放電法為主,該方法為在電極上外加高壓直流電源,此類技術在產生空氣負離子的同時,可能伴生臭氧,如果過量將可能危害人身健康。
根據GB 4706.45-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空氣淨化器的特殊要求》的規定,此類商品電離裝置產生的臭氧濃度不得超過5×10-6%。測試結果表明,15件樣品產生的臭氧濃度均符合國家標準的要求。
本次試驗參照GB/T 18801-2015《空氣淨化器》(該標準適用於顆粒物潔淨空氣量範圍為(10立方米/小時~800立方米/小時)的家用和類似用途的空氣淨化器,其中涵蓋了小型、可攜式淨化器,乘用車淨化器等)中「顆粒物潔淨空氣量」的測試方法,將負離子發生器放置於3平方米測試艙內中心位置,將艙內顆粒物汙染物初始濃度控制在(2×106~2×107)個/升範圍內,開啟待測樣品至額定狀態,每2分鐘測定並記錄一次顆粒物的濃度,連續測定20分鐘,計算顆粒物潔淨空氣量,並推導適用面積(註:適用面積(平方米)=(0.07~0.12)×顆粒物潔淨空氣量(立方米/小時)),以測試樣品對顆粒物的淨化能力。
結果顯示,15件樣品顆粒物潔淨空氣量均小於10立方米/小時,適用面積均小於(0.7~1.2)平方米。專家:負離子除去的灰塵仍在室內據室內環境及微生物汙染控制方面專家、同濟大學教授李振海介紹,負離子廣義上是指空氣負離子,即帶上負電荷的單個氣體分子(氧氣)或多分子團(包括水汽等)。市場在售電器宣傳負離子發生量動輒數百萬個的,指的是人工發生的空氣負離子。
李振海說,負離子淨化空氣中的顆粒物(如PM2.5、粉塵),被商家大肆宣傳,其原理是通過顆粒物在電暈電場電子轟擊或氧負離子電荷遷移作用下帶上電荷,帶電的顆粒由於庫倫力的作用,凝並成大顆粒沉降或被吸附於牆壁、地面、床單、衣物、桌面等室內的裸露表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氣中顆粒物濃度。但被去除的空氣中的灰塵依舊存在於室內,當然也存在被重新揚起,形成二次汙染的可能,而將汙染物集中收集是空氣淨化器的基本特質,因此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消費者需要正確認識空氣負離子對室內空氣中顆粒物等汙染物的有限的輔助淨化能力,和它去除汙染物的原理,單純採用負離子技術的負離子發生器產品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空氣淨化器。
附:上海消保委本次負離子空氣淨化器比較試驗結果(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空氣淨化器,負離子,PM2.5,顆粒物,臭氧,室內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