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物發展演化,按照達爾文進化論是由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38億年前一些有機大分子,它們可能是來自於外太空,或者通過自然反應在地球上形成。這些有機大分子在地球的原始海洋中,某些偶然的機會聚集在一起,某些機制下形成了簡單的細胞。
到達這個階段就具備了自我複製的能力,這也是生物最初的繁殖形式。就這樣幾十億年過去了,地球生物一路披荊斬棘,隨著地球環境的變化,新物種不斷的出現。據科學家統計目前已知地球上有180萬個物種,而科學家推測還有很多新物種沒有被發現,最終的物種數量可能達到870萬個。
地球生物包括人類在內具備反覆輪迴的能力嗎?還是在地球上滅絕後就徹底的消失?
對於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有了科學的答案,因為物種的進化是非常漫長和複雜的過程,需要生物體自身發生基因突變或者變異,在這些突變的基因積累到一定程度已經引起了性狀上的改變。
這個時候自然環境的變化再參與進來稱為選擇者,一些適應環境的個體就能很好地存活下來,那些無法適應環境的,最終只能被自然環境所淘汰,這就是常說的「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按照以前的思維模式,一個物種滅絕了就是徹底的消失了,很難再次出現,除非用一些科技手段,例如克隆等。
因為蝴蝶效應的存在,進化之路走過一遍之後第二遍幾乎是無法複製的。但事實就是如此,地球上出現過很多次滅絕物種再現的案例。當然科學家給出過幾種猜測,首先就是下頜骨物種起初就沒有滅絕。物種的珍稀程度分為多個等級,最嚴重的就是滅絕,借下倆分別是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
一般當一個物種進入野外滅絕狀態時,這很可能意味著該物種在不久的將來即將滅絕。野外滅絕,意味著在野外連續多年找不見個體存活,這個物種只在保護區或者動物園存在,這就是野外滅絕。
但是這個判斷的過程,難免會出現漏網之魚,如果當生存之地環境逐漸變好,這個物種可能再次的發展起來。因此科學家推測,滅絕物種頻頻出現的原因就是判斷時候出現「漏網之魚」,算是特殊情況。
但還有不同的情況出現,在印度洋的一座環礁之上,13.6萬年前因為小島被海水淹沒,海島上曾經生活的一種不會飛的鳥類滅絕了,它們就是白喉秧雞。但是僅僅過去3.6萬年,海平面下降這個環礁再次的浮出水面。隨著時間的發展,白喉秧雞再次出現在這座環礁之上,這是相隔數萬年之久的物種再現。
因此科學家非常吃驚於這種情況的出現,這意味著白喉秧雞出現了重複性進化,不同時間內相同的生存環境下滅絕的物種通過進化的形式再次出現。這種情況是比較特殊的,因為生存環境的孤立性和閉塞性,雖然中間相差數萬年之久,但是環境沒什麼變化。
對於滅絕物種頻頻出現的情況,有人還提出過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地球上還存在著人類未知的地方,例如地心世界。如果隱藏在那裡的,有機會就從裡邊釋放出來,當然這種想法只是純幻想。
無論怎麼說滅絕物種再現是不爭的事實,但至於背後的原因可能就會複雜很多了。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