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華社
有企業千盼萬盼著要上市,也有企業「厭倦」了上市。
在醫療設備板塊中,過去幾年已有幾家公司選擇私有化退市。2016年,邁瑞醫療(300760-CN)以33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從紐交所私有化退市,隨後於2018年10月登陸A股的創業板,股價至今翻了3倍;2016年8月,因經營虧損,金蝶國際(00268-HK)將金蝶醫療私有化;2019年初,在美上市的中國體檢行業第一股愛康國賓私有化靴子落地,但其財務指標暫時無法滿足A股上市條件,目前仍是資本市場外的「遊子」。
而同時運營醫院又賣血液醫療設備和中草藥的港股上市公司也選擇了私有化退市,退市的原因為:股份流動性低影響籌資、違反上市規則中的持股量規定、為計劃股東提供以溢價變現其投資的良機等。
金衛醫療在6月17日向外披露私有化公告稱,公司創辦人甘源計劃將公司私有化退市。甘源給出的私有化註銷價對股東來說頗具吸引力,0.88港元的計劃註銷價較6月8日收市價每股0.62港元溢價約41.94%。
若成功私有化,公司將向聯交所申請撤銷股份於聯交所的上市地位。
話說溢價41.94%的私有化提議,應大受股東們的歡迎。但從披露公告後首個交易日(6月18日)的股價表現看,顯然市場熱情不足。18日復牌當天,金衛醫療股價高開15.07%,隨後股價緩慢下行,最終收盤漲幅為10.96%,收盤價0.81港元,與大多私有化復牌後十分接近私有化價格的其他企業股價表現差距較大。市場往往將宣布私有化的企業股價拉升至及其接近私有化提議價的位置,獲利的同時留下避險的退路。此次金衛醫療復牌首日收盤價與甘源建議私有化價格差距達7.95%,明顯反應出部分投資者不看好此次私有化。
3年前就已為私有化做準備
在2016年底以64億港元巨資賣掉其主業——中國臍帶血庫後,金衛醫療馬不停蹄的展開一系列資本操作。
2017年1月,為了「最佳地組織及優化集團的業務及營運」,甘源透過Magnum Opus 3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對金衛醫療提出股份要約、購股權要約及可換股票據要約,當時的要約價溢價約12.61%,最高現金代價將約為25.16億港元。當時,要約人稱並無計劃將金衛醫療退市。
三個月後,甘源要約完成,持股量由37.7%增至70.36%,成為金衛醫療絕對的「持股王」。不過隨後金衛醫療第二大股東劉央在2018年舉牌金衛醫療增持至10.01%,加之甘源後續的增持,造成金衛醫療公眾持股量低於規定的25%而遭到港交所關注。
在2017年10月,因在臺灣擴大市場遇阻及在臺灣股份交投量低,金衛醫療選擇終止在臺交所上市,並與2017年底於臺交所成功退市。
此後,金衛醫療走向併購之路。2017年底,金衛醫療斥資近3000萬港元收購日本一地產管理公司50%股權,並與2018年擬斥不超11.27億元收購醫療保健公司16.14%權益,不過最終終止收購。
從3年前的要約收購可看出,甘源當時就已為私有化退市金衛醫療而做好了準備。如今持有金衛醫療超過70%股份的甘源,要私有化並使金衛醫療退市並不難,因為面臨的阻力不大,這也很好的解釋了金衛醫療此次復牌後股價不夠「激情」的原因。在目前大股東持股份額已經超過70%的情況下,金衛醫療溢價私有化對大股東來說還是穩賺不賠的。
經營業績不盡如人意
在出售臍帶血庫業務後,金衛醫療有三大業務,分別為醫療設備(銷售血液的回收、淨化及處理的產品)、醫療服務(北京及上海擁三家醫院,包含血液科、婦產以及高端醫療)、策略投資(包括中草藥業務、細胞療法業務等)。
不過,金衛醫療的過往經營業績並不佳。2014年以來,金衛醫療多年產生虧損,2018年因出售臍帶血庫業務而錄得33.99億港元的利潤,而2014年以來累計虧損金額高達27.44港億元。
顯然,經營醫院和賣醫療設備的生意不好做。尤其是醫療服務板塊,金衛醫療過去幾年受銷售及管理費用高企以及商譽減值的影響,該板塊連年巨虧,嚴重拖累公司業績。2015財年-2019財年,該板塊收入分別為6562萬港元、6514.9萬港元、1.14億港元及1.68億港元,雖然整體保持增長,但是虧損慘重。上述時間內,該板塊的銷售及管理費用每年均高達2億港元左右,且在2016財年產生2.95億港元的商譽減值。因此,該板塊除稅後虧損額分別達到1.8億港元、4.8億港元、1.89億港元及1.5億港元。
此外,金衛醫療戰略投資業務銷售及管理費亦不低,遠高於其收入,造成多年來未能實現盈利。因此,金衛醫療的盈利只能靠銷售醫療設備苦苦支撐,但也無法填補其他兩大業務板塊巨大的虧損窟窿。
在遲遲未能扭虧的情況下,作為金衛醫療掌舵人的甘源不願再這樣耗下去,所以選擇了私有化退市,以便節省上市成本及投資者關係成本削減成本,並可更自由地實施長期增長策略。金衛醫療在私有化通告中也指出,「要約方可能會實施一系列長期轉型及增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