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熟悉的人可以通過眼睛認出彼此,可見眼睛在五官中是非常重要而獨特的存在。動漫中也常喜歡通過眼睛來展示超能力,《西遊記》的火眼金睛,可以一眼看穿妖魔鬼怪;《火影忍者》的白眼,具有透視和遠距離視物的能力;《刀語》的見稽古之眼更是逆天,世界上的所有東西,只要親眼看過一遍,便可完全瞭然於心並且熟練使用。
藝術作品中的超能力眼睛實在太多了,如果我們能獲得其中一種能力會怎麼樣呢?我們就從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光開始吧。
我們看到的不是全部
我們看到的光其實是物體輻射出來的電磁波,電磁波的波長範圍在0.001納米~3000米之間,而人眼能看到的電磁波波長範圍只在380納米~780納米之間。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把最長的電磁波波長放大成月球離地球的距離,那人類的可見光的波長只在5~10釐米之間,只是極小的一段。這段電磁波通過人眼轉換信號,我們就看到了七彩的世界,可是其他的動物看到的光卻跟我們不一樣,它們的世界也跟我們看到的不同。
●除了可見光,還有許多我們看不見的電磁波。
蜜蜂和人類一樣,對三種顏色的光線敏感,不過它們的三原色不是紅色、綠色和藍色,而是黃色、藍色和紫外線,即能看到波長比可見光更短的電磁波。蜜蜂能看見紫外線的能力使得它們能夠辨認花瓣上的圖案從而找到花蜜。蜜蜂的複眼裡有成千上萬的晶狀體,每一個晶狀體都會產生一個「像素」,再加上它們能看到紫外線的能力,花瓣在它們眼裡是閃閃發光的。不過即使如此,蜜蜂眼睛產生的像素還是不足以使它看清楚物體,它們眼中的世界是非常模糊的。
響尾蛇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它的眼睛也與此相適應,它白天看不清色彩,到了晚上卻能看清楚快速逃跑的老鼠,這是因為它們能辨別紅外光,即能看到波長比可見光更長的電磁波。響尾蛇擁有特殊的感知工具,叫做「窩器」——一對小孔,分別位於其眼睛與鼻孔之間的口鼻部的兩邊。窩器可以感應物體的溫度和輻射出來的紅外光,再將感應到的紅外光轉化為神經信號,因為老鼠不同溫度的部位輻射出的紅外光波長不同,響尾蛇就能在黑暗中看到一隻只五彩斑斕的老鼠。
●響尾蛇能看到紅外線
烏賊只具有兩種感光器,一種使它眼中的世界呈現灰色,另外一種感光器感應的是偏振光。平時我們接收的自然光會從四面八方射來,而偏振光指的是其中一束束傳播方向確定的光線,人類只有帶上偏振光眼鏡,過濾掉其他方向傳播的光線才能看清,看3D電影時戴的專用眼鏡就是看偏振光的,左眼和右眼接收的偏振光方向恰好垂直,這樣左眼和右眼就會分別接收到不同的圖像,使人產生強烈的立體感。烏賊不需要戴眼鏡就能看清偏振光,它們在體表產生偏振光圖案與其他烏賊交流,這些圖案其他生物是看不到的,是它們獨有的交流方式。
狗能夠分辨深淺不同的藍、靛和紫色,識別色彩的能力比不上人類,但是它們對移動的物體具有特別的偵查能力;貓跟紅綠色盲相似,分不清紅色或綠色的東西,但是,貓在晚上可以比人類看得更清楚。
如果我們能看到全部
如果以能看到電磁波的範圍大小來作為眼睛視物能力強弱的一個指標的話,有的動物眼睛視物能力比人類強,有的則弱於人類,但其實動物和人類現在擁有的眼睛就是最好的,因為能看到的這一部分電磁波就是對生存最有用的,生物如果能看到全部的電磁波可不是一件好事,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所攜帶的能量是不一樣的。電磁波的波長越短,能量越高,就會對人有傷害,即使是紫外線,長時間照射也會對人產生傷害,更不要說X射線及能量更高的γ射線了,所以我們的眼睛受不了。相反,電磁波的波長越長,能量越低,無法刺激人眼中的視覺細胞,所以人眼看不到,只有特殊的儀器才能測到。
如果我們想要看到更多的電磁波還要保證清晰度的話,需要一對非常大的眼睛,還需要一個大腦袋,因為只有大眼睛才能保證有足夠多的像素去處理接收到的電磁波,大腦袋可以儲存轉換的光信號並做出分析,也許這就是人們想像未來人類擁有大眼睛大腦袋的原因。
●如果我們能看到紅外線,世界將變成這樣。
如果我們除了現在能看見的可見光,還能看見物體輻射的紅外光、太陽射出來的紫外線、遍布整個世界的WiFi信號,那麼,宇宙將不再是一片漆黑,它充滿著各種高能射線。所有有溫度的物體,都會發出紅外光,溫度越高,紅外光越亮,我們可以一眼看出物體的溫度。也許我們會這樣交流:「小心燙,你看它『顏色』那麼深!」「今天冷死我了,凍得我都沒色兒了。」而能看到紫外線,我們就不再需要驗鈔機驗鈔,還可以繞著會輻射紫外線的地方走。
可惜這一切只是美好的想像,事實是如果我們能看到所有的這些電磁波,我們只會被「亮瞎了」!即使我們只能看到紅外光與紫外光,也相當於可以看到1毫米到120米之間的電磁波。即我們原來只接受5~10釐米之間的光,現在擴大了幾千倍。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所有的物體都會反射光,你的世界將變成一片亮閃閃明晃晃的光斑。當空氣有了色彩的時候,它的顏色也會與其他的物體混雜在一起,你如何去區分哪裡是只有空氣可以通行的道路,哪裡又是一堵無法通過的牆壁呢?
晚上可能會有一些好處,有溫度的物體會發出紅外光,晚上可以跟白天一樣亮,我們就可以像響尾蛇一樣看清物體。不過不知道你願不願意自己看到的是紅綠黃組成的五彩斑斕的人,又或者願不願意自己在別人眼中也是一個五彩的看不清眉眼的馬賽克一樣的人?
其實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眼睛就是最適合的,畢竟這是千萬年來我們適應自然的結果,不過人類總是希望自己能獲得更多,科學家們就在研究如何讓人眼看到紅外光。
獲得一雙慧眼能實現
如果我們有一雙可以看見紅外線的慧眼多好啊!現在,科學家已經開始向這個方向努力了。
我們已經知道,能在黑暗中視物是視杆細胞的功勞,視杆細胞中的感光色素就是維生素A,於是美國的科學家想到了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他們不吃維生素A,只吃維生素A2,因為他們認為維生素A2比起維生素A更能提高視細胞能夠吸收的波長,將可見光的範圍擴展到紅外光的部分。參加實驗的人將一定劑量的維生素A2與營養粉混合在一起,全天就喝這種粉衝泡的水,以確保他們沒有攝入任何維生素A,這樣堅持了25天,最後結果顯示他們的眼睛真的對波長950納米的紅外光有反應。
這個實驗雖然確實取得了成果,但是也有極大的風險,因為人體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夜盲症,而且這種影響可能是不可逆的,中國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更安全的方法。
對人類的眼睛來說,紅外光的能量比較弱,無法激發眼內的感受器產生信號,為了使人類的眼睛能感受到紅外光,科學家需要找到一種材料來提高紅外光的能量,稀土納米顆粒是他們現在找到的最適宜的材料。
科學家們使用了鉺和鐿這兩種稀土元素製備成納米顆粒,在這個組合中,鐿原子負責吸收紅外光,紅外光的能量會使鐿原子內部的電子和光子不斷碰撞,產生一種源源不絕的波浪般高低起伏的能量波,這種能量傳遞給附近的鉺原子,鉺原子具有強大的牽引力,可以匯集更多的能量,然後以高能量的綠色的可見光光子的形式釋放出來,釋放出的光子被眼內的感受器捕捉到就可以使人看到綠光。
為了證實這個理論,他們在小鼠身上進行了實驗,小鼠和人類的眼睛相似,它們只能感應波長在400納米至700納米之間的光,看不到紅外光。可是當科學家們將納米顆粒注射進小鼠的眼部,再用紅外光照射改造眼時,卻發現小鼠們對紅外光產生了縮瞳反應!科學家們還用紅外光來指引小鼠們在水池中找浮板,有改造眼的小鼠對紅外光有反應,能順利找到隱藏的浮板,沒有接受納米顆粒注射的小鼠卻只是在水池中漫無目的地亂撲騰。
這個實驗在小鼠身上取得了成功,但是要實施在人類身上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因為它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還需要時間來檢驗,不過用稀土納米材料做成可視紅外光的眼鏡也許會是很好的選擇。
紅外光可以穿透人體到達可見光無法深入的地方並產生治療效應,還可以被用來研究光是如何與我們體內的器官發生相互作用的,如果醫生擁有一雙能看清紅外光的慧眼,對病人不失為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