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館
央廣網漳州2月15日消息(記者 楊桃)新春佳節期間,全球首家以傳統文化為故事線索的海洋館,以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為系統的海洋生物圖譜《海錯圖》為主題,融生物知識、神話故事、歷史教育、遊戲互動於一體的海洋科普館——漳州港海錯館將正式對外開放,遊客不僅可以欣賞福建沿海的特色海洋生物,還能充分感受古代文明和現代科技融合的神奇魅力。
《海錯圖》
館內的壁畫上的海洋萌寵取材自《海錯圖》,「海錯」一詞是中國古代對海洋生物、海產品的總稱。《海錯圖》是清代畫家聶璜繪製的一組圖譜,書中描述了300多種生物,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成為雍正、乾隆、嘉慶、宣統等歷任皇帝的枕邊書,並都以印章的形式對自己喜愛的生物圖片進行標註。
展館結合《海錯圖》的內容,從潮間帶到深海區,分為淺灘拾貝、鯊魚碼頭、暗夜精靈、深海長廊、風暴之眼、水母簡史、海錯集市、海洋精靈、蝦兵蟹將、魔鬼魚灣等展區,遊客可由淺入深探索海洋的神奇歷程,真正體驗海洋的震撼。
水母
館內展出生物達100多種,約5000尾,國內首次展出的生物達10種以上,包括「暗夜精靈」藍眼淚。藍眼淚是夜光藻的俗稱,是形成赤潮的一種海洋微藻,美麗的螢光海灘就是夜光藻聚集的景象。海洋精靈展區,展示國內最多品種的水母和蝦蟹,如來自美國的太平洋海刺水母,多達36種的各類色彩絢麗的蝦蟹。
故宮文物遷移圖
根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海錯圖》共有四冊。當年由於日本侵華,故宮文物南遷,如今前三冊《海錯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第四冊則完好保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冊重點記載海洋甲殼類十足目動物(蝦、蟹等)。海錯館受助於臺灣海洋生物館同仁,得以在此展示第4冊中的蝦蟹螺貝。
海底總動員
館內還配備了特色鑽缸,可以近距離觀察小丑魚、和海葵互動,奇妙的海底洞穴可以體驗鰩魚的有趣形態,還有為小朋友設計的海洋發現任務,完成後更有神秘獎勵!置身奇妙的深海世界,可以讓人重新迸發對未知事物的探求心、想像力,在感嘆造物神奇同時,增添一份對海洋、對世界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