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民間記譜與念譜
威風鑼鼓傳統曲牌,流傳民間的很多,俗稱「鑼鼓歌」「鑼鼓經」。其記錄形式,都是符號式口頭譜,這些符號,各地不一,大多用圈圈,點點,斜槓。橫道和八叉來代替,老百姓看著這些符號,就能流暢地唱出自己村裡的鑼鼓歌來,書寫方法,均系從上倒下豎立而記,如字譜:︱平 平 ︱平叉 平︱框 框︱框框 框 ︱,符號式口讀譜書寫則是:
例一:Ⅹ Ⅹ ⅩⅩ Ⅹ 、 、 、 、 、
例二:○ ○ ○○ ○ Ⅹ Ⅹ ⅩⅩ Ⅹ
例三:\· \· \Ⅹ \· ○· ○· ○○○·
例四:○ ○ ○○ ○ ︱ ︱ ︱︱ ︱
隨著文字書寫和書報橫寫習慣,有的地方也逐漸改為從左向右的格式紀錄。
上述符號的念音及節拍劃分,各有不同。如:例一,Ⅹ代表召鈸和鐃鈸, 、代表鑼,每個單獨八叉和頓點為一個四分音符,一拍,三個連續八叉和豎槓連起來的蹲點,每個符號為一個八分音符,這樣,按照字譜讀下來,在時值上則少一半(即一個半分音符)。雖在口讀上沒有顯示,但當地人們卻能習慣地把缺少的那一個八分音符讀出來。至於鐃的聲音,也沒有顯示,而當地群眾卻知道召鈸只拍強拍,自然就把鐃的聲音顯露出來。例二例三例四,都市一個道理,只是符號有所變化。
這些記法,在民間代代相傳,它象「密電碼」一樣,只有本地本村人知道。從符號上看,只體現了鑼鈸配合的關係,卻沒有鼓的顯示。民間符號式口讀譜的念音,也由於方言差別,把鑼音也念成鏜、當、旦、剛、光、匡、康、鏘和1 2 3 4 5 6 7 8 9 等;把鈸音念成平、慶、瓊、洽、等;把鐃念成嘁、擦、叉等;把鼓念成冬、噔、嗵、等等;各有不同。
為了進一步完善、統一威風鑼鼓的記譜方法和念音,現參照《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簡譜記譜規格,根據威風鑼鼓的特點和傳統習慣,以字譜和符號相結合的方法,縮編雙行記寫。如:
上面一行為念音,即鈸鐃和鑼的念音和節拍。隊員見平拍鈸,見叉拍鐃,見匡打鑼。下面一行是鼓譜,鼓手按音符擊奏。兩行曲譜用曲頭線相連,拍號記在樂曲開頭處,中間有小節線,符號下面有減時線,其他速度、力度、反覆、休止、延長等等,都標有記號和注有漢字。基本念音,是按各種樂器發出來的聲音,鈸念平,符號為「平」,鐃為叉,符號為「叉」,鑼念匡,符號為「匡」,鼓念冬,符號為「Ⅹ」。
第三節:各種符號的說明
威風鑼鼓四種樂器發出來的聲音基本上是正擊,但在運用技巧和悶擊、花擊以及擊奏的位置變化時。字譜和符號則有變化,先列表說明。 —— 保持音記號,即保持力度平衡、紮實、音響飽滿,節拍要奏足。
▼ 頓音記號.表示這個音要奏的短促、果斷、利落。
‖︰ ︰‖ 反覆記號。表示在這個中間反覆擊奏,有幾個點就反覆幾次,最多不能超過四個。
$ DS 段落反覆記號,表示在這個記號中間的要反覆一次。
∨ 換氣記號。表示此處要換氣。
重音記號,表示這個音要擊奏的堅強有力。
≮ 漸強記號。表示要逐漸強起來。
≯ 漸弱記號。表示要逐漸弱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