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985大學共有4所,分別是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其中,同濟大學的地位最為尷尬。
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併入同濟,2000年,同濟和上海鐵道大學合併組成新的同濟大學,並復辦醫學院。
2003年,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管理,至此,同濟完成了各大學的整合,並於次年列為中央組織部直管高校。
顯然,這時候的同濟自認在體量上和專業設置上已經和復旦和上海交大非常接近了,並且同濟和德國關係相當不錯,是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同濟也有自己的強勢專業,同濟的建築,橋梁,土木工程等專業在全國範圍內也算是排得上號,甚至可以說是領先的。
但無論傳統清北復交還是華東五校,復旦和上海交大都名列其中,C9聯盟中,依然是復旦和上海交大,同濟雖然同為985大學,各種排名均無法進入。
這讓同濟情何以堪,作為上海4所985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屬於專項大學,無法比較,但在任何榜單上,同濟比起復旦和上海交大均處於絕對的下風。
儘管同濟奮起直追,但似乎彼此的差距並沒有縮短,反而有點拉大了,這讓同濟十分難受。更麻煩的是上海的211大學中,上海財經大學屬於專項211大學,其很多專業無論是考分還是就業前景並不比985大學差,甚至要更好。
即使作為211的華東理工,東華大學,也並不覺得和同濟的差距有多大,甚至有些專業也可以和同濟相提並論。
特別是在第一年高考改革採用綜招,復旦交大兩所學校可以提前招生,並沒有輪到同濟,同濟在當年對上海考生瘋狂報復,在2015年僅招收了265人上海學生。
此事在上海引起軒然大波,同濟屬於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大學,其經費由上海地方政府承擔相當大的一部分。
作為交換,同濟理應在上海招收更多的學生作為回報,但同濟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幅度減少,在上海招生不到6%。
同濟的特立獨行在此事上表現無疑,正常情況下,享受地方財政撥款的都會在招生名額上向地方傾斜,極少有低於20%的。
同濟這個地方招生6%,可以說是全國高校開天闢地第一回,讓所有人都大跌了一回眼鏡。
2018年,浙江大學招生人數為6500,其中大概3100人為浙江生源。南京大學招生人數3300人,其中江蘇生源大概1560人。
幾乎在所有的享受本地財政貼補的高校,招生都在向本地考生傾斜,本地考生的入學比例逐年在上升,但同濟卻不為所動。
2019年,同濟在上海的招生人數為518人,佔比11.8%,雖然比2015的不到6%上升了不少,但比起其他高校卻是遠遠不如。
在所有的地方985高校中,如同濟這般任性的高校也可以說是僅此一家,別無分店了。
朋友們,對於同濟大學的這種另類行為,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