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隔離是什麼原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我們人類,都逃不過生殖隔離的3個必然結果:雜種不育、雜種衰敗和雜種不活。但大家要清楚不管是什麼膚色和民族,現代人都是智人的後代,包括非洲人也不例外。所以,不管你選擇跟哪個國家的人組建家庭,都不存在生殖隔離問題,你們繁育出的後代大概率都不存在明顯的基因缺陷問題。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提起生殖隔離這個詞,難免不少人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獅虎獸(雄虎與母獅子)和虎獅獸(雄獅和母老虎),而由母馬和公驢交配生出來的騾子,則更廣泛的被不少農民用來運輸東西。其實,這些人類專門培育出來的雜交後代,就是生殖隔離的事實依據。
這些雜交種後代一般都不具備生殖能力,也就無法繁育自己的後代新個體,有的甚至還沒來得及來到這個世上就死了,又或是出生之後還沒發育到性成熟就失去了生命。所以,不管雜交種後代是這三種情況中的哪一種,它們都不能被稱為擁有自己名字的新物種。
通常情況下,科學家們一般將繁殖隔離機制分為兩個大的類別,它們分別是受精之後的生殖隔離,以及發生在受精之前的生殖隔離,前者涵蓋了生理隔離、行為隔離、地理隔離、生態隔離、形態隔離和季節隔離,而後者則主要覆蓋了雜種衰敗(能繁育的F1所產生的回交或F2後代因為不具備基本的適應能力而無法存活)、雜種不育(發育到成熟之後的F1雜種不具備繁殖後代的能力)和雜種不活(合子死亡、胚胎死亡、幼體死亡)這三種。
當然,我們人類也跟其他動物一樣,存在所謂的生殖隔離現象,人類和其他動物也同樣無法繁育出具備繁殖能力的後代新個體,並且,這樣的行為本身就違背倫理道德。生殖隔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生理隔離,不同於外因導致的地理隔離,生殖隔離相當於是遺傳隔離導致的內因,這一點無法通過跨越地理位置來解決。
比如,剛剛提到的獅虎獸和虎獅獸,它們就是原本水火不容的兩個物種,老虎一般是獨來獨往、主要自然棲息地是在亞洲,而獅子則喜歡群體活動、目前有一部分亞種生活在印度。簡單來說,它們生活的環境基本不可能存在交際,又各自都是兇猛的暴脾氣,所以,在野外環境中遇上的它們並不可能有交配行為。
之所以這個世界上會有獅虎獸和虎獅獸的存在,主要是因為人類導致它們經常在相同的空間中接觸,就好比在動物園裡呆久了的獅子和老虎,遠遠比野外相同物種的動物更加溫順,即便它們的交配概率並不高,而受孕機會也大約只有2%左右,但的確也有這樣的雜交後代出生過,體重大概可以達到400千克左右。
截至目前,存活時間最久的一隻獅虎獸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20年的時間。之所以沒有將它們當作一個新的物種,則是因為生殖隔離同樣導致了這些後代並沒有連續繁殖出新的後代個體。之所以認為雜交一些動物後代,除了一部分是用於研究之外,另一部分主要也是為了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正如力量大且持久的騾子,不僅壽命比驢和馬都長,而且大多也沒有生殖能力。相信不少人都見過騾子幫農民伯伯們拉東西的場景,它們對吃的食物的要求不像馬兒那麼高,吃的也比馬要少很多,所以成為了幹農活時用得上的很不錯的幫手。事實上,遠緣雜交的根本目的,就是想要通過將物種之間存在的生殖隔離現象打破,然後得到更好基因重組的優良物種,人類也的確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了許多新類型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