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2月24日電 2020年「熊貓杯」中國慢投壘球企業聯賽總決賽日前在廣東中山棒球小鎮圓滿落幕,北京紅人隊奪得總冠軍,今年聯賽在中國壘球協會的頂層設計下,以培育鼓勵和規範提升作為雙輪驅動,圓滿實現了安全辦賽、規範辦賽的目標,賽事規模進一步擴大、競技水平快速提升、宣傳力度繼續增強,聯賽品牌價值得到大幅提升。
頂層設計:防控疫情 統一規範 開放辦賽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中國壘球協會按照國家體育總局《科學有序恢復體育賽事和活動推動體育行業復工復產工作方案》,要求各承辦單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第一位,按照當地政府疫情防控部門的要求,嚴格做好防控工作,在確保人員健康的前提下,認真籌備、規範辦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圓滿實現了安全辦賽的目標。
中國慢投壘球企業聯賽作為一項全國性「中字頭」全民健身賽事,旨在發展壘球運動、助力體育強國建設、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中國壘球協會高度重視並為這項賽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頂層設計:統一賽事形象標識,統一制定了辦賽規範,統一管理參賽隊伍,統一提供比賽器材;還為賽事設計了分站賽、分區賽和總決賽三級體系。
在賽事組織方面,各站、球隊和球員均需在「中國棒壘球」APP統一註冊,組委會進行管理;同時,還選派技術委員到比賽現場進行指導幫助;分區賽和總決賽,裁判員隊伍全部由中國壘球協會統一遴選國際級和國家級優秀裁判全程負責,有效保障了裁判執法的高水平和賽事的公平公正。
同時,中國壘球協會實施「開放辦賽」理念,只要達到相應條件,無論是地方體育部門、地方協會、學校還是企業、俱樂部都可以申辦賽事,大大激發了各方辦賽熱情。
雙輪驅動:培育鼓勵 規範提升 級別提高
2019年,初創的中國慢投壘球企業聯賽成功舉行,全國各地都對這一全民健身賽事有了認識,大大激發了地方辦賽和群眾參賽的積極性,為了進一步辦好賽事,吸引更多的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支持,擴大賽事規模,同時提升賽事品質,中國壘球協會採取了「培育鼓勵」和「規範提升」雙輪驅動的策略。
對於一些新的區域,或者有意願、有條件但是經驗不足、還存在一定困難的站次,中國壘球協會採取培育和鼓勵的方式,對這些站次進行指導和幫助,甚至還專門設計了軟芯球提供給參賽者、大大降低了參與門檻,這些舉措使得參與隊伍迅速增加。而對於一些已經具備良好基礎的站次,則按照統一要求規範辦賽、提升品質,為慢投壘球愛好者們搭建更好的交流參賽平臺。
在雙輪驅動的策略下,2020年賽事克服了新冠疫情帶來的巨大影響,取得了規模和品質的雙提升,還被整體納入到了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主辦、中體產業總體運營的全國示範性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全民健身 活力中國」系列賽事活動,賽事級別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效果顯著:規模擴大 水平提高 宣傳增強
在中國壘球協會的統一頂層設計和雙輪驅動策略之下,2020年中國慢投壘球企業聯賽取得圓滿成功,賽事規模迅速擴大,競技水平顯著提升,賽事推廣力度明顯增強,品牌價值隨之得到大幅提升,賽事整體發展勢頭迅猛。
賽事規模方面,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2020年聯賽的比賽站次、參賽隊伍和場次全部實現逆勢大幅增長:分站賽數量由去年的33站猛增至48站,增長了45%,加上4個分區賽和1站總決賽,總站次達到53站;分站賽參賽隊伍達到359支、分區賽為54支、總決賽為15支,2019年度參賽隊伍為接近300支;比賽總場次更是達到869場,與去年相比增加了近100場。
聯賽競技水平在2020年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吸引眾多高水平隊伍和選手參賽,觀賞性大大增強。在華南分區賽中,去年的冠軍隊伍東莞臺協赫士疣豬隊居然未能進入前四名;華東分區賽冠亞軍比賽中,上海比可貿易臺客隊最後一刻逆轉上演絕殺的好戲、實現逆轉奪冠;華西分區賽2019年的冠軍隊成都臺協隊也只獲得第三名;總決賽的名次賽更是場場硬仗、精彩紛呈,顯示出今年聯賽整體水平顯著提升。
賽事宣傳力度進一步加強,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眾多中央媒體、主流媒體、網絡媒體和新媒體都對賽事進行了大力度、多頻次的報導;同時賽事加強了視頻直播,四大分區賽進行了多場次網絡直播、總決賽進行了全程直播,分區賽和總決賽直播均配備了主持人和專業解說,從專業和普及兩個維度最大程度地推廣慢投壘球項目,總直播場次達到了44場,總觀看人數累計超過了300萬人次,大大提升了賽事影響力。
未來可期:賽事價值提升 促進全民健身
2020年的賽事得到廣東熊貓體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獨家冠名贊助,同時獲得了完美九人的器材贊助和中國平安的保險贊助。聯賽的規模、水平和推廣力度全面提升,賽事的整體影響力、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也獲得了大幅提升。
在中國壘球協會的頂層設計之下,2021年「熊貓杯」中國慢投壘球企業聯賽將繼續升級,以逐步完善的賽事體系為依託,為全國慢投壘球愛好者搭建一流的交流平臺,打造兼具商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全國性頂級慢壘賽事,進一步促進壘球項目全民健身事業的進步,全方位推廣壘球項目在全國範圍內的發展,為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新的力量。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