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完趕著發文章,有很多東西來不及分享,另開一貼。
米蘭在最後一刻奪回了旁落兩個小時的榜首,特奧最後的絕殺確實盪氣迴腸,各種琳琅滿目的數字和統計、紀錄也看過無數次了,高興也高興過了,十幾個小時後還是冷靜下來想一些開心背後的東西。
先看兩個數據,第一個是本賽季前14場10勝4平的每場控球率。
很明顯的結論一:在面對強隊時米蘭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防守反擊球隊,對積分前列的那不勒斯國米薩索洛拉齊奧全部控球率低於50%,後兩場更是連40%都不到。如此極致的數字在榜首球隊裡並不多見。
這是因為後兩場不僅沒有伊布,米蘭近乎整天中軸都被抽掉,靠的就是反擊時抓快和效率,這時恰爾汗奧盧和兩個邊後衛作用明顯。
很明顯的結論二:有沒有伊布,米蘭是截然不同的兩支球隊。有伊布的時候前場有支點有對抗,但速度會大幅度下降,雙後腰要前插增加接應點,所以所有比賽都是降速後的控球推進,因為前面有把握打陣地戰,有伊布的巨大頭球優勢。
但這樣被打回頭防線就會很受不了,有伊布的6場球裡丟掉了8球就在於此。
這當然不是說伊布反而是拖累,因為他在前邊提供了巨大的攻擊加成,10個進球不是白給的,且還沒算巨大的場外精神屬性加成。
在沒有伊布時米蘭前場就沒有有把握的陣地戰殺手鐧,必須快,強調一腳出球轉移和邊路強吃優勢,這點也是米蘭囤積邊鋒群的優勢以及特奧的最大價值化。
沒有伊布的前面四場只丟1球,後4場丟掉7球,不僅是因為對手更強,更是因為主力中衛克亞爾的缺席,換到第四中衛以後防線的混亂,凱西任務繁重,最後一場沒凱西打拉齊奧真的是熬過來的。
因為最後一場是連4號和凱西都不在的情況下,賴以生存的守轉攻一腳快速出球轉移蕩然無存,克魯尼奇有一定身體和對抗但在後腰的位置感一塌糊塗,託納利強於位置感但身體有輕傷且對抗並非強項,被對方點對點打爆禁區前30米區域,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強調快速反擊,靠的是恰爾汗奧盧不停地往返持球,這浪費了他太多的體力。
另外在強調快速反擊時最重要的奪回球權這一項上,米蘭在後腰孱弱的時候靠的是中後衛前頂不斷冒險搶斷,卡盧盧在防守位置和經驗上慘不忍睹,但前頂判斷和出球方面可圈可點,是一個現代中後衛的模板,需要有側重點的練習提高。很多人會詬病羅馬尼奧利單對單防守成功率的低下,但這是建立在卡盧盧不斷地冒險前頂去奪回球權的前提下的,所以這個成功率我認為隊長表現得還可以接受。
要知道就算是克亞爾在,就昨天那一對後腰的配置,防線也是遠遠不夠看的。
很明顯的結論三:從戰術上看,米蘭不可或缺的人裡,恰爾汗奧盧和凱西的權重要超過伊布和克亞爾,並不是說後兩者會相對不重要,而是前兩者目前米蘭找不到任何取代的人和替代的戰術變通。
很明顯的結論四:特奧和卡拉布裡亞已經成為米蘭面對絕大多數對手時的強點,但邊路的強大永遠是建立在中路能站住和對抗的基礎上的,所以現在特奧看上去非常強大,離不開雷比奇在他身前的功夫,比如昨晚雷比奇在持球推進次數統計上是全隊最多的,且成為接應反擊傳球第一點的次數也是全隊最多的。
相比之下右邊鋒的孱弱極大制約了卡拉布裡亞的上下往返,昨天的兩個右邊鋒依舊一言難盡的表現,或許可以試試讓海于格去右邊。
第二個數據,恰爾汗奧盧本賽季至今在意甲創造了53次得分機會,是五大聯賽最多的球員,並且領先幅度十分巨大。
恰爾汗奧盧53次,格拉利什43次,布魯諾費爾南德斯41次,德佩41次,德布勞內40次。
所以就昨天恰爾汗奧盧接近10分表現之後(官方最佳,9分評分),還有球迷認為「恰10踢得很不好,前兩球過後就消失了」,我只能說,你有表達意見的權力。
在米蘭完整的陣容中,恰10承擔的是第二環節的工作,即成為後場轉移的第一接應點,並且決定下面發展的走向,是直接找伊布頭頂還是讓特奧上來發展下底,或者自己內切完成直接攻擊。
但在伊布不在的時候,無論誰踢中鋒,身後的前腰很多時候會讓給迪亞茲因為迪亞茲踢不了邊鋒,恰10會踢回4231裡3當中偏左那個人,那意味著他需要和右邊的56號或者卡斯蒂列霍一樣承擔輪流回撤幫助中場持球的任務。
而當連4號都不在的時候,意味著米蘭的反擊第一環節:一腳轉移球的工作也需要他大幅度回撤中場去完成,這對他的體力要求是遠遠高於一般情況下的。
昨晚他需要詬病的地方是第二個丟球的時候,阿爾貝託和米林科維奇一起壓到米蘭禁區前將雙後腰打爆時,恰爾汗奧盧實在沒辦法回來,唯一趕回來補位的是雷比奇,這近乎直接導致了第二個丟球的產生——但我覺得實在不用對他如此苛求。
昨晚恰爾汗奧盧1進球2助攻的背後,是傳球次數全隊最多,且其中75%反擊中向前推進的傳球,同樣全隊最多,與他做聯繫的就是雷比奇,所以實際上恰爾汗奧盧昨晚是承擔了大部分平時4號的工作的,而雷比奇則承擔了平時恰爾汗奧盧的部分工作。
另外在12月的6場比賽裡,恰爾汗奧盧踢了其中5場,且在承擔了太多額外工作的情況下,和特奧一樣都製造了4個進球,並且平均分布在4場比賽中出現,另外這四次進球之外他還奉獻了3次擊中門框的射門,從進攻端的貢獻來講,沒有伊布的米蘭最大的大腿就是恰爾汗奧盧,沒有之一。
所以米蘭現在敢不敢說要「爭冠」?從戰績和狀態上看不說就有些裝,但從實際情況上看確實還不足夠說。
扎切羅尼說,米蘭回到榜首的最大功臣是馬爾蒂尼,這話有道理。
不說欽點和「睡服」的特奧持續爆炸性的表現,就馬爾蒂尼刮的這幾張彩票表現出來的效果,也值得稱讚馬爾蒂尼。
要注意的是因為疫情關係,往年聖誕冬歇的時候往往已經踢了17-18場聯賽,但今年只有14場,這意味著下半賽季要比往年更長,也就變數更多。
按照米蘭目前的配置,大家都能如數家珍地指出需要補強的位置:替補中鋒、替補後腰和主力輪換中後衛,這幾乎是一條中軸線。
所以考驗馬爾蒂尼半季調整的冬季轉會上,依然有很多課題,從傳聞上看西馬坎是最接近補強中衛的人選,但各色的老將中鋒紛繁複雜,確實說不好能拿下誰。
聖誕冠軍不等於冠軍,去年的國米例子歷歷在目,何況現在國米已經徹底沒有了歐戰任務專心聯賽,在聯賽只踢了三分之一的時候落後1分絕對不是追不回來的,所以第二回合米蘭德比將會決定一切。
且新年過來之後米蘭就將和尤文圖斯有一場直接對話,此戰也極為重要,希望伊布克亞爾屆時可以順利回歸。
一句話,要想奪冠還有三個最大制約因素:單線作戰的國米(我沒有說不把尤文圖斯和那不勒斯放在眼裡),冬季轉會的補強,傷病。
說完了,老實說這篇東西必定閱讀量不高,因為沒有任何時效性了,也要感謝你們忍受我的囉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