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才過了2天,編輯部笑笑媽卻盼著上班了。
因為家裡的老人出門旅遊,獨自帶娃的笑笑媽,已經把家裡能玩的遊戲全都玩了個遍,磁力書、小火車、樂高、拼圖......還有各種運動,從這個房間跑到那個房間,上躥下跳。
你能想像一個一天都沒出門的老母親,居然成功躋身微信步數排行榜前十嗎?
帶娃是個體力活,中年人感到體力不支,但是小孩子怎麼會罷休。
笑笑媽剛想要靜靜地一個人待一會兒,端起水杯,就聽見娃在房間裡大喊:媽媽!過來陪我玩!
這時候,看動畫片簡直是最省心又省事的選擇了。
今天我們為大家整理了一份動畫片合集,有短片也有長片,都是大廠出品,口碑好且內容精良的作品。
註:18個月以下的孩子儘量不要看電子產品。
到了18個月或者2歲以後,可以讓孩子適當接觸電子產品,家長儘量陪同孩子觀看,每天不要超過1個小時。
迪士尼動畫電影一直是衝擊奧斯卡的熱門候選,出了很多經典之作,這個假期,帶著寶寶一起重溫一下也不錯。
想讓孩子感受責任感,學會勇敢,那麼《獅子王》絕對是最佳選擇。
影片用一隻名為辛巴的小獅子的成長,將親情、愛情、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充滿力量的同時,溫暖人心。
迪士尼的動畫片除了經典,也一直在與時俱進。
如果你想讓自己家的女孩子長成獨立、堅強的樣子,可以帶娃看看《海洋奇緣》。
在主人公莫阿娜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堅持的力量。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大膽地去爭取;有意義的東西,哪怕再苦再累,都值得為之努力並堅持。
小朋友怎麼都不會嫌多的東西是什麼?當然是玩具啦。但你家的娃是不是經常有了新玩具就把舊的丟一邊了呢?
這時候,《玩具總動員》或許可以拯救崩潰的老母親。
看了這部電影,寶寶們就懂了,玩具跟我們人類一樣,也是有感情的。不能有了新的就丟了舊的,一定要好好愛護。
除了上面提到的,迪士尼還有很多優秀作品,比如關於成長和擔當的《賽車總動員》;關於夢想和堅持的《美食總動員》;關於冒險和初心的《飛屋環遊記》......
這個時候,如果媽媽們正帶著娃在路上,是不是有很多碎片化時間不知道怎麼安排呢?不如讓下面這些被奧斯卡認證過的小短片來幫幫你。
每部10分鐘以內,不用擔心久看屏幕對孩子視力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寶寶對媽媽的依賴出自本能,去挑戰未知的東西,這才是成長。短片《鷸》可以幫助孩子勇敢走出舒適區。
從嗷嗷待哺到獨自覓食,從懼怕風浪到徵服大海。經歷過失敗的小磯鷸,最終成長為鷸群中的覓食小能手。
而短片《月神》,恰好從另一個角度描述了獨立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大人有大人的意見,孩子也有孩子的主見。父母與其抱有傲慢與偏見,不如讓孩子試試看,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開學一個多月,孩子在學校裡和老師朋友相處得還好嗎?
如果家裡有個內向的寶寶,可以帶他看看《兔耳袋狸》。
同樣是弱小的兔耳袋狸,卻因為善良和愛,願意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鼓起勇氣保護更弱小的雛鳥。短片背後所展現的愛與溫暖,令人動容。
獲得過奧斯卡認證的(獲獎和提名)當然不止上面這些,講述友情的《失物招領》,講述「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的《美味盛宴》....
說到動畫片,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就是宮崎駿。《千與千尋》《龍貓》《天空之城》...宮崎駿的動畫不知道賺走了多少人的眼淚。
宮崎駿的作品充滿夢幻的童真,完全就是一部部會動的兒童繪本,三四歲的寶寶也能感受到它們的美。
比如《千與千尋》,千尋在小鎮上經歷了獨立的成長冒險,千尋不僅拯救了爸爸媽媽,喚醒了在小鎮上交到的朋友小白龍的記憶,自己也長大了,變成獨立勇敢的女孩子。
另一部電影《龍貓》,大家一定也不陌生,有媽媽說自己帶著女兒看了20多遍。
《龍貓》的故事洋溢著大自然的美好,而這一切只有從小孩子的視角才看得到。
上面提到的都是國外的動畫,其實近幾年我們自己的國產動畫也一直在進步。
想要幫助小朋友理解傳統文化,感受中華語言之美,可以帶娃看看中國唱詩班系列的作品。
比如《元日》,取材自王安石的古詩,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出發,感受四百年前明朝嘉定春節的傳統習俗。
這個系列還有《相思》《飲湖上初晴後雨》等短片,都很值得帶娃一看。
家裡如果有內向的寶寶,可以試試和他一起看看這部可愛治癒小動畫《怕怕不怕》。
在融入一個新環境時,小朋友第一次交朋友,第一次借東西總會怕生,短片用柔軟的調子對孩子說「別害怕,勇敢邁出第一步,會好起來的」。
其實一部動畫片並不能改變孩子什麼,但卻能讓他們感受到世界的不同。
每一個小朋友對動畫片都有自己的獨特視角。看完之後,和孩子交流一下彼此的感受,不管內容是什麼,和孩子一起看動畫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好的親子交流。
趁著十一長假還有時間,趕緊帶著孩子一起,享受屬於你們的親子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