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後而建的祠堂。但是,從小聽得最多的故事,卻是「水母娘娘的傳說」。
水母樓,又叫梳妝樓,水晶宮,位於聖母殿南側,難老泉以西。創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
水母樓的一層供奉著一尊端坐於水缸之上,一身農家婦人裝扮,青絲半垂,衣著樸素,一副梳妝神態的銅鑄水母像。記憶中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很久以前,晉祠不像現在這樣山清水秀,卻是個沒有水吃的地方。老百姓都要到十幾裡外的山溝裡去挑水,苦不堪言。在懸甕山(晉祠西面)腳下,有一戶人家,娶了位賢惠俊秀的媳婦,叫柳春英。唉,好媳婦卻遇到了一個惡婆婆,還有一個不省心的小姑子。她倆成天沒事幹,想著法子刁難柳春英。颳風下雨,嚴冬酷暑,都讓春英去挑水,而且挑回來的水,只要前桶,不要後桶,說後桶的水是髒的。她們還特意讓木匠做了一副尖底兒水桶,讓春英在挑水路上一刻也休息不得。回來遲點,非打即罵。對於此種待遇,春英沒有為之怨言。
好人終有好報。一天,春英在挑水回家的路上,遇上了一位白髮老翁。老翁牽著馬站在路口,見春英挑水經過,懇求道:「大嫂,我和我的馬都渴壞了,請你給點兒水喝吧!」春英為難了:讓喝吧,那麼遠挑了一擔水,眼看就要到家,還得返回去再挑,肯定要挨打罵;不讓喝吧,眼看老人和馬都渴得不行,不給喝也不是。春英還是讓老翁和馬把水全喝了。這樣一來,春英回家後遭受的待遇可想而知。
第二天,春英挑水又遇到那個老翁。老翁又等在那裡要喝水,春英又讓他們喝了個飽。第三天亦是如此。喝飽水後,老翁笑吟吟地對她說:「大嫂啊,你的心腸太好了。我是白衣大仙,特來考驗於你。我把這條金絲馬鞭送給你,回去後把馬鞭放入水缸,只要輕輕往上一提,水缸就滿了。但是要記住,千萬不能把馬鞭提出缸外,千萬不能!」說完老翁就不見了。
春英回到家後,按老翁的話一試,果然清水滿缸。春英高興地把此事告訴全村鄉親,讓他們都到自己家裡來挑水。鄉親們萬分感激。這下可把春英的婆婆、小姑給氣炸了。
一天吃過早飯,婆婆把春英叫到跟前,故作惺態地說:「春英啊,自從你嫁過來還沒有回過一次娘家吧。今兒天兒好,你回去看看你爹娘去吧!」春英第一次看見婆婆有了陽光燦爛笑臉,卻沒有猜到她內心的風浪陰險;加上很久都沒有見過爹娘,便高興地收拾之後回娘家了。臨走時再三告訴婆婆,千萬不能把馬鞭提出缸外。
就在春英回娘家(今天的金勝)的第二天,這個惡婆婆和壞小姑立馬開心地衝進灶房,迫不及待地把馬鞭提了出來。頓時,滔滔大水湧出缸外,越流越急,越流越大。水衝到了街上,衝垮了房屋,把春英的婆婆、小姑都衝走了。她們在水中那個咕嚕嚕地掙扎呀……
此時的春英正在娘家梳頭。聽聞此消息,她連頭上的梳子也顧不得取,連忙往婆家趕。到家後直衝進廚房,拿起一把蒲團蓋在水缸上,一屁股坐在上面。洶湧奔流的大水被制服了,只留下一股清清的泉水,從柳氏坐的水缸底下源源流出,成了生生不息的難老泉水。春英坐上去也就下不來了,從此坐化成仙。
水母樓的二層塑有水母成仙像,雍容華貴。在神龕兩側分列侍女塑像八尊,從前看是人形,從後看是魚形,被稱為「東方美人魚」。這樣的塑像巧思獨創,堪稱佳品。
好了,記憶深處的水母娘娘的傳說講完了,讓我想想下一篇講講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