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屈光參差一直被認為是斜視的誘因之一,雖暫無研究明確他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很多研究[1,2]表明屈光參差與斜視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常見的有調節性斜視和知覺性斜視。
01 調節性內斜視
調節性內斜視常出現在遠視性屈光參差患者中,為了能夠看清物體,眼睛過多調節從而引發過多的集合(眼睛往鼻側轉動)導致內斜視。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發表在美國眼科學會會刊的一份文獻[3]指出屈光參差(兩眼差≥100度)會增加遠視患者發生調節性內斜視的相對風險,尤其是低於300度的遠視患者。
該研究共納入345名符合條件的遠視患者。研究表示初始檢查中調節性內斜視存在與較小的年齡,遠視度數的增加和弱視密切相關。在計算相對風險後發現,與非屈光參差患者出現對應情況相比,屈光參差患者發生調節性內斜視的相對風險增加到1.68(87%比51%),而發展至必須手術治療的內斜視相對風險增加至1.72(50%比29%)。
按遠視度數分層統計,發現屈光參差會顯著增加較低度數遠視眼發生調節性內斜視的風險。與同等度數的非屈光參差患者相比,遠視<300度的屈光參差患者,調節性內斜視的相對風險增加至7.8,明顯高於遠視≥300度的屈光參差患者調節性內斜視的相對風險(1.49)。
儘管弱視與屈光參差密切相關,但研究發現即使沒有發生弱視,屈光參差也會使發生調節性內斜視的相對風險提高至2.14。屈光參差是調節性內斜視的重要危險因素。
02 知覺性斜視
美國驗光師協會的斜視臨床實踐指南中明確指出未矯正的屈光參差會導致感知障礙,繼而引起知覺性斜視。由於屈光參差患者兩眼的度數差別較大,看到物體的大小,遠近都有區別,使得視網膜圖像的聚焦程度不一致,破壞了融像機制,出現單眼抑制,視力喪失等問題。長期無正常的雙眼功能,視障者的眼睛相對於固視眼的位置發生變化,成為外斜視或內斜視。
知覺性斜視與近視性屈光參差具有相關性,尤其是高度屈光參差。知覺性外斜視及內斜視在5歲前發生率一致,但通常將2歲作為閾值,低於2歲時趨向於知覺性內斜視,而高於2歲時則趨向於知覺性外斜視;5歲後為知覺性外斜視多發。
03 屈光參差導致斜視的人眼光學解釋
從人眼光學角度,屈光參差導致斜視是必然的。戴框架眼鏡看近的時候,眼睛向內轉鏡片的光學中心與人眼視線並不在一條直線,那麼必然會導致稜鏡效應,所看到的物體位置會偏移。比如戴近視眼鏡的人下樓梯時通過鏡片下方看臺階會上升,下腳不夠容易有踏空感。根據Prentice法則,鏡片的稜鏡效應與鏡片對人眼的視覺放大率成正比,鏡片視覺放大率小於1,鏡片對人眼的視覺放大率為負稜鏡效應,反之亦然。用普通框架鏡矯正屈光參差必然會導致雙眼有不同的稜鏡效應,人眼會調整偏轉角度來適應這種差異,左右眼形成不同的集合,導致斜視。
事實上,在臨床上,我們會發現,有些屈光參差型斜視使用RGP矯正後,斜視都得到了改善,甚至治癒,原理也是因為RGP的視覺放大率幾乎為零,而超主點鏡片對人眼的視覺放大率也是接近為零,或者保持雙眼有接近的視覺放大率。當然RGP治療屈光參差性斜視已經得到很多臨床驗證,超主點剛剛開始投放市場,其對屈光參差性斜視的治療作用有待臨床驗證。
參考文獻
[1] Cotter CA, Varma R, Tarczy-Hornoch K, 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strabismus: the multi-ethnic pediatric eye disease and Baltimore pediatric eye disease studies. Ophthalmology, 2011, 118(11): 2251–2261.
[2] Zhu H, Yu JJ, Yu RB,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strabismus and refractive error in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PLoS ONE, 2015, 10 (3): e0120720.
[3] Weakley Jr DR, Birch E. The role of anisometrop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Ophthalmological Society, 2000, 98:71.
廣州豪賦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視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