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地球的升溫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的新報告指出,地球已經出現了連續幾個月的氣溫提升,都是達到了「新高度」,而對於今年的溫度情況來說,NOAA給出一個新的說明,那就是今年可能創下1880年以來的新值,成為有氣溫收集數據以來最熱的第二個或第三個年份,所以說地球真的是更熱了,並且今年成為連續第5個最熱年份也基本成為了定局。還有說地球沒升溫的,可能真的需要多多了解下了。
而全球變暖帶來的「連鎖效應」我相信不少的科學愛好者也知道,那就是高溫,乾旱等極端氣候現象更加的「極端化」,冰川融化導致的海平面的上升也會更加的嚴峻,接下來我們就主要來看看海平面變化的情況。
海平面上升的因素有哪些?
上面我們其實已經說了主要的,那就是冰川融化的問題,其實還有一個最為簡單的因素就是全球變暖導致的「熱膨脹效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熱脹冷縮」,海洋如今就是符合前半句,了解下就行,而冰川融化就是最為主要的,也是對海平面貢獻最大的。根據NOAA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幾十年之中,格陵蘭冰原的冰損失從1992-2001年的每年340億噸增加到2012年至2016年的每年2470億噸,增長了七倍。
而南極冰的損失也是同樣如此,幾乎翻了四倍,從1992年至2001年的每年510億噸增加到2012年至2016年的每年1990億噸。在整體的海平面上升貢獻之中,冰川融化的強度幾乎是熱膨脹引起的海平面上升量的兩倍,所以說前者是佔據了主要的因素。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從整個20世紀的每年1.4毫米增加了1倍以上,在2006年到2015年的階段,已經出現了每年3.6毫米的上升速度,所以完全超過了科學家們的預期,當然這也是冰川融化和熱膨脹的共同結果。
海平面上升多少了?
隨著氣溫的加速上升以及海水熱膨脹的加劇,根據NOAA的統計數據顯示,自1880年以來,海平面上升了約21釐米到24釐米,也就是說最高達到了24釐米,按照時間上來說,也就139年的時間段之中,已經上升了24釐米,而在2018年的時候,衛星記錄數據也是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全球海平面比1993年的平均值高出了81毫米,成為1993年至今記錄的最高年度上升值。刷新了26年來的最高數據。
而最為擔心的是,海平面的上升速度也在持續的增強,從2006年至2015年,全球平均水位每年增加了3.6毫米,是整個20世紀大部分時間每年平均1.4毫米的數據,高出了2.5倍多。而由於海洋風和洋流的影響,部分地區的數據可能存在差異,在衛星數據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某些海洋盆地區域,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已經達到了15釐米到20裡面之間,所以說持續的增長變得更加的嚴重了。
海平面上升的未來趨勢
趨勢當然大家可能都知道,那就是在沒有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時候,會一直上升。但是如果及時停止的話,可能也不會快速的反應出降低趨勢。根據NOAA報告指出,預估到本世紀末,即使未來幾十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相對較低,全球平均海平面仍可能比2000年的水平上升至少一英尺(約0.3米),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人類的排放已經匯聚在了大氣層之中。
根據專家的討論數據顯示,到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仍將比1992年的水平至少上升約0.2米,如果排放率很高,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將更高,但可能性不大。而建立在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最高的途徑上,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可能比2000年的水平高約2.5米,總體的結論是,無論是排放還是不排放,都將處於一個海平面上升的階段,只是強度不一樣,繼續排放上升更加猛一些,如果降低排放,就少一些了。
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海平面的直接影響,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內陸變海景房」了,當然整體上來說,是不會有那麼嚴重,但是上升太多也會淹沒一部分的沿海地區或低洼的島嶼。根據聯合國海洋地圖集,全球10個最大的城市中有8個位於沿海地區,所以這就是最為直接的威脅。而在《Business Insider》的數據之中,列舉了11座可能被淹沒的城市,分別為美國休斯敦,孟加拉國達卡,義大利威尼斯,美國維吉尼亞海灘,泰國曼谷,荷蘭鹿特丹等地。
如果大家還記得話,今年東南亞地區已經有三個宣布可能遷移城市的國家了,都是為了防止海平面上升帶來威脅,分別為泰國,緬甸,印尼。所以說海平面的威脅是真實存在的,地球格局可能就要變了,住哪兒都不好定了。
而在早期的《自然》科學雜誌上就公布過,就單獨的對格陵蘭島來說,如果冰川全部融化,將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23英尺(約7米),那麼包括我國沿海大部分城市都可能受到影響,所以說海平面的上升「並非兒戲」,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情況,只有好好的保護地球才行,不然最後我們再現保護就已經晚了,沒有時間來挽回。
參考資料:NOAA、IPCC、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