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有一門課程叫做《科學》,後來上了初中我們接觸了《地理》。我們學到過世界上有「亞洲、非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歐洲、大洋洲這七大洲,還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這四大洋」,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不斷重複,這些常識已經漸漸地深入腦海了。
其實這個現實,早在2000年的時候就已經被改變了。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延伸到了南極洲,南冰洋的水域也被視為「南極海」,但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海道測量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南大洋。南大洋也成為五大洋之一,小於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但大於北冰洋。
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定義的南冰洋為以南緯60度為界的經度360度內,包圍南極洲的海洋,主要有羅斯海、別林斯高晉海、威德爾海、阿蒙森海,部分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峽以及部分紐西蘭南部的斯克蒂亞海。整體區域面積為2032.7萬千平方公裡,海岸線長度為17968公裡。
但是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大洋應該有中洋脊這一依據,並不承認南大洋這一稱謂。大約在三千萬年前,當南極洲和南美洲分離時,環繞南極洲的洋流開始出現,因此和史前時期就已經活動頻繁的大洋相比,南大洋確實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大洋。
南大洋也經常被叫做南極洋或南極海,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南極洋流有2.1萬公裡長,是世界上最長的洋流,流量為1.3萬立方米/秒,等於全世界所有河流流量總和的100倍。說起這個名詞,也許有人會恍然大悟,想起來自己曾經讀到的一本地理書,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人類群星閃耀時》。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過巴爾沃亞於1513年發現的一個大洋,名字就叫做「南冰洋」。其實並不是他有遠見,而是那時候他爬上山,面前只能看見南方那一望無際的海洋,於是才為它起了這個名字。
而後來後來1520年麥哲倫環球航行,才給這個「南大洋」起了「太平洋」的名字,後來漸漸地取代了原先的叫法。在18世紀70年代進行的航行中,詹姆斯·庫克船長發現在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海水成環流狀。
自《海洋邊界》第一版以來,南冰洋的邊界迅速向南萎縮,1953年到2002年間,它甚至被剔除,它的邊界交由各地的水文機構自行確定。
事實上我國出版的許多課本、地圖上都沒有做出南大洋的標記,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南極幅合帶是南冰洋與其他大洋的分界線,而非南緯60度線;澳大利亞政府則認為澳大利亞以南的海域即屬於南冰洋。
雖然這部分海域還存在著巨大的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片在人類歷史上最後涉足的海域,一直保衛著世界最後的淨土,在世界的極南之域,還有一片屬於白色的美景,最後被揭開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