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筆者學習羽毛球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技術上或者戰術上的問題,總能通過練習武術的時候得以解決,發現兩者之間是一理貫通而相互啟發的,其中有很多樂趣,與諸君共享。
1、渾圓樁與防守
先說瓶頸,很多業餘愛好者在打雙打的時候一旦進入被動防守,都是直挺挺的站在那裡,特點是腰僵腿直,結果就是如果對方殺球比較快的話,就直接回球沒力不到位;對方殺球比較貼網,就等於說直接打到了自己的胸腹腋下的範圍,不好發力。
於是乎有些球友看了頂級專業的比賽,尤其是看到鑽石組合後期的防反的打法之後,就有樣學樣,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要。特點是平行防守的時候腰彎下來了,結果還是發不了力,並且落得個腰疼,百思不得其解。
實際上,這個問題在我的一個太極拳老師身上得到了啟發。有次我下午打球打得腰疼,晚上去學拳的時候,老師傅就問我怎麼傷的,當聽晚我的描述以後,老師傅說這是不對的,腰的捲曲挺直不是常態,應該學習渾圓樁發力狀態,這樣才有爆發力而不傷腰。我半信半疑的沉下心來學習站樁,過了一段不長的時間,發現自己打球的防守發力好了,而且不怎麼耗腰。
分享一下渾圓樁的練習方式:頭直目正,氣靜息平,身端體正,松肩橫肘,腋下全虛,屈肘環抱,,胸腹放鬆,腰背正直,膈肌放鬆,胸虛背圓,雙膝頂出,臀部如坐高椅,足趾抓地,足心涵空。
這裡拿出其中的身端體正、腰背正直和胸虛背圓重點說說。這三個詞翻譯過來現代漢語就是,在站樁的過程中,必須是挺腰含胸,保持身體左右前後的平衡。在站樁的過程中,膝蓋是微曲的,身體在重力的影響下,要求大腿肌肉緊張的工作,這個部分跟靜蹲是一樣的,而更多的是,渾圓樁要求練習者雙手平舉,還同時鍛鍊了肩部肌肉,並且讓身體重心後移(因為在靜蹲/站樁過程中,垂直面上膝蓋超過了腳尖就會對踝關節產生不必要的壓力)。
仔細查看一下頂尖高手的防守姿態,尤其是動態動作,就會發現他們並沒有通過彎腰發力,而是全身除了腰是挺直的,其他關節基本處於微彎曲的放鬆狀態,在接殺球的一個瞬間腰腹只是做了一個傳遞下肢力量到上肢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只有在腰腹挺直的過程中才能高效而迅速的完成,宛如太極拳的繃勁,動作小但是力量大,一瞬即逝。
2、三體式與進攻
在業餘愛好者練習或者實戰羽毛球的過程之中,都會碰到一個問題就是:我明明很用力的殺球了,為什麼球飛不快呢?
形意拳和八極拳在外在上,與太極拳截然相反,以攻為主,攻防結合,側身並進,攻擊力驚人。據說清末的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先生,在牢裡所創的半步崩拳冠絕天下,能把人擊飛數丈,當然啦,今天能夠尋訪到的形意拳大師,所發出的崩拳、炮拳和劈拳,也是氣勢驚人,力可開山,拳風刺面的。而八極拳更是揚名近代,毛主席的貼身侍衛李健吾和蔣介石的貼身侍衛劉雲樵是八極拳的同門師兄弟。
那麼走剛猛一路的形意和八極,是怎麼在瞬間獲得非常高的攻擊力量的呢?這就要從他們的站樁姿勢說起。
羽毛球和網球的整個發力過程中,尤其是向上(高遠球、挑球)和向前(殺球、高遠球、平抽)都是依靠類似於形意拳和八極拳的發力方式的。就拿羽毛球裡不騰空的殺球來說,它跟網球的大力發球是一致的,我們觀看網球發球,球員在上拋網球的同時,雙腿下彎,通過腿部彎曲蹬地轉體,把腳面和地面的作用力傳導到上肢上,再通過卷腹揮臂來擊球。這樣的動作,遵循了八極拳和形意拳的力從地起、三盤合一、側身發力的運動規則,所以擊球/出拳力量大。
反過來思考我們在羽毛球裡的擊球,由於我們是一個對網的運動,所以我們需要給予羽毛球一個大於零的水平面上的加速度,而很多業餘愛好者僅僅使用小臂或者大臂小臂的結合力量,肩、腰、大腿的力量完全沒用上,按照拳師的說法就是:「腳下是虛的,用不上力。」所以我們的擊球往往顯得力量不夠或者發不上力,因為我們沒有用到身體的整體發力以及只用細小肌肉群在發力。
因此可以推論出一個提高發力的方式,那就是從不騰空的動作慢慢開始,從慢慢體會蹬地的力量,到擰腰,再到沉肩抬肘。這個不使用手臂的體會練習,可以試試八極拳的肘擊,譬如面對沙包,通過蹬地轉體、擰腰卷腹然後抬肘擊打沙包,體會整體發力的感覺,等感覺到位了,再回過頭來化到羽毛球的攻擊性動作上,自然如魚得水。
—END—
版權聲明
1、本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2、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