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既是能量產生的來源,又隱含著無限力量。在全新的生產消費方式之下,能源網際網路將會有怎樣的力量迸發、怎樣穿行於更具想像力的商業世界之間,實現通信技術與傳統新興能源的實時交互、帶給人們更多新奇的體驗與欣喜,將是處於網際網路黃金時代中的從業者與使用者最樂於想見的。
5月30日的「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多位行業人士就能源、技術、創新及彼此之間的融合、未來演變等展開了深入探討。
攝影吳軍
第三次能源革命到來
在德國生活了15年的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590.SH)首席技術官廖宇,見證了整個德國新能源從無到有,從0到30%、100%的歷程。「能源有三個問題沒辦法解決:第一,能量不連續;第二,能源有這麼多形式(化石、新能源、風、光),沒有單位可將它們統一;第三,也是最難的---能源一直以層出不窮的形式存在。」
泰豪科技首席技術官廖宇,攝影吳軍
信達證券首席區塊鏈專家曹寅則表示,能源推動歷史、引領了潮流。當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使蒸汽動力成為現實,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之後整個人類對於自然資源利用的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全世界如今又來到了核電時代,能源利用的方式雖有改變,但與以往相比本質並無太多區別。「而現在,我們正在進入第三次革命,從一個化石能源跨入自然能源時代,風、光、潮汐都來了。這些能源的特點在於,無法像操縱一個煤塊、一個燃料棒那般控制。因此,這次革命是能源與新技術之間的革命,以前是集中化,這次是分布式、去中心化,所以如何在這次能源革命中理解生產管理的本質,非常重要。」
天能集團首席科學家李文則用了另一種詮釋方式,「雖然大家認為新能源是太陽能、水能、風能等,不過這類能量實際上很早就存在,應被叫做人類使用的新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也是相對於人類發展歷史而言的定義,即便是煤炭、石油,在一定時間內它們也可再生,所以能源網際網路時代中,傳統與新能源的儲存(即儲能)重要性凸顯,儲能的使用也隨之上升。」
天能集團首席科學家李文,攝影吳軍
2020年的能源網際網路是什麼樣?
從能源再到能源網際網路,不僅是能源產業鏈的延伸,也是創新技術與能源之間碰撞出的新火花。它可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令人們更便利、高效、清潔地利用。
未來的「能源網際網路」會有什麼不同,人們最直觀的感受是什麼?廖宇舉了一個身邊的例子:上海一張車牌標價8萬元甚至更貴,但新能源汽車就有補貼、未來上路的電動汽車將更多。「大家會對新能源電動車所帶來的改變有所觸動。我們也看到,手機硬體設備的升級使得移動網際網路有很大發展。那我們就更加認定,電動汽車也像移動網際網路一樣,不僅有商業價值,也帶有強烈的網際網路屬性。」
錦浪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一鳴則說道,未來10~20年,全球分布式的能源將發展到一定階段。「同時我也相信,每一個消費者不僅是能源的使用者、消費者,也是能源的發生者、轉換者,甚至發電站。以後,能源的發生端和消費端可能融為一體,能源傳輸鏈會縮短。我自己從事的是電網逆變器領域,這類設備裡集聚著發電信息、智能家居信息。發電、消費是一端,輸電的時間和方式也會產生很大變化,更具實用性和高效性。同樣,能源網際網路的終端,控制中心會有家居信息的集成、傳輸,這是我眼中未來能源網際網路的模樣。」
錦浪科技總經理王一鳴,攝影吳軍
杭州賽昂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廷斌也表示,「現在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每天用完之後點開它就可看到APP的流量佔了多少。能源網際網路成熟後,點開手機,你就知道家裡的冰箱、空調和電動車充了多少電,充電過程中,甚至一度電花了多少錢也會顯示出來。」
德國華人新能源協會能源網際網路首席顧問周瀅埡的觀點更為鮮明,「現在人們都在問,什麼是能源網際網路,能源網際網路會帶來什麼?我覺得這個問題不重要,它只要解決我們在能源上的痛點就可以了。我們身處於上海,人們在這裡如果用得起綠色、安全、價格可承受的能源,能源網際網路就實現了。」廖宇也補充道,「上海有2200萬常住人口,3000萬的總體人口,一年的電力輸出量消耗量與紐約接近,最高電力負荷超過3000萬千瓦。上海平常的用電量2000萬千瓦,天氣一炎熱就多出了1200萬千瓦。今後,可調節的電力會留給家庭內的智能家具、電動車、儲能設備等。我們常常談起共享經濟,你的車每天開4個小時,你的能源能不能拿出來;你的房屋屋頂是不是也可以拿出來發電,這就是能源網際網路。」
德國華人新能源協會能源網際網路首席顧問周瀅埡,攝影吳軍
李文也看到了能源網際網路的儲能技術發展空間,「將來,每一個人家裡會有一個儲能電池。儲能電池做什麼用的呢?目前電價隨時間軸變化,晚上的電最便宜,所以未來我們可以將晚上用不了的電儲存起來,甚至有的人也把太陽能的能量存起來。無論是儲能電池還是系統,都會更有效率、資源也獲得了最大的利用。」
挑戰,還有哪些?
未來美好,但抵達能源網際網路的彼岸也不會一路順利,途中難題不少。
周瀅埡就說,現在市場中不缺能源、網際網路人才,缺少的是願意進入此業的IT與研發人才、金融與媒體人才,他們可以為能源網際網路領域帶來更多的創想、經驗,推動產業有更多的投資和回報。
王一鳴也表示,從未來能源網際網路發展的角度看,現在是向下推廣,由國家至省市、縣城、村莊,使供電側和需求側實時互動。不過,某種程度上目前國內的政策體制還不夠健全、部分環節銜接不足,主幹電網和分支連接也有待完善,這不僅需要政策的突破,也需要技術的完善,這是一個過程。
吳廷斌則以光伏行業為例,談到了未來的挑戰,「到今天為止,光伏這一行中同質化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產業規模巨大,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並不多。所以賽昂堅持這麼多年潛心開發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我感覺,大家也需盡一切可能避開同質化競爭,要對自己的產品和技術找出差異化市場,再發揮優勢,重新出發。」
賽昂電力總裁吳廷斌,攝影吳軍
曹寅也說道,能源網際網路的落地還有不少瓶頸:可再生能源設施還是偏貴,相關政策沒有完全放開,「還有一點在於信任。能源網際網路的一大特點是,各類消費者和生產者等參與主體的系統化、互動頻繁化,這時如何信任身邊發電的人,發電企業如何信任買電的人會按時付電?在中國,發電企業要把電賣給用戶,把電按時按量收回來,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信達證券首席區塊鏈專家曹寅,攝影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