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現代粒子物理學告訴我們,所有物質都是由最基本的亞原子粒子構成,這種最基本的亞原子粒子就是夸克,夸克構成了質子和中子,而質子和中子又進一步構成了原子核。在原子核中,夸克都是成組出現的,每三個夸克的組合通過載力子膠子而緊緊地、強有力地束縛在一起,所以由夸克組合構成的粒子又被稱為「強子」。
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提出:許多強子並非基本粒子,它們本身是由被稱作「夸克」的粒子構成的。蓋爾曼所用的「夸克」一詞,來自於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中的詩句,它其實和物理學裡的最基本粒子毫不相干。蓋爾曼提出存在三種夸克,現在被稱為上夸克、下夸克和奇夸克,後來都得到了證實,蓋爾曼也因此獲得了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們知道,人類根本無法感知到亞原子粒子的存在,那麼像夸克這種東西,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它,或者在大腦中構建夸克的具體形象呢?科學家們打了一個比方,三個夸克的組合可以被看作一個大的、糊狀質子裡的堅硬的一點——它嵌在質子或中子裡,就像一粒豌豆藏在一大堆棉花團中,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構成了質子的核心,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構成了中子的核心。
夸克有一個奇特的特性,那就是夸克從不會單獨出現,在一個沒有受外力幹擾的系統裡,三個夸克總是被緊緊地束縛在一起而難以分離。這也就意味著,夸克不可能像有些粒子那樣可以不受約束地閒逛,因此對它們的研究也就十分困難,只有在粒子加速器中對它們施加強大的能量,才能間接地發現它們真實存在的實驗證據。最早發現夸克的實驗是在美國斯坦福線形加速器中心(SLAC)進行的,實驗名稱叫「弗裡德曼-肯德爾-泰勒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弗裡德曼、肯德爾和泰勒因此共同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粒子加速器裡,高能量碰撞使得夸克沒有被束縛而形成強子,但這並不意味著夸克是獨立的。事實上,它們總會有其他夸克和膠子的陪伴,它們從不會是自由的、沒有「隨從」的單個粒子,強力會一直緊緊跟隨在它的周圍。因此,粒子加速器實驗捕捉到的夸克絕不會是一個獨立的夸克,而是一系列由夸克、膠子組成的,差不多向同一方向運動的粒子流。
這一束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的、由夸克和膠子組成的粒子流被稱為「噴射流」。一個高能的噴射流一旦形成,就會像一根繩子一樣——當你截斷一根繩子,你並不會讓繩子消失,而是會得到兩根繩子。同樣地,當你將噴射流斷開時,這些噴射流的片段又會形成新的噴射流,你永遠也不可能將之分為單個的、獨立的夸克和膠子。這實際上正是強相互作用的表現,我們也由此可見,強力——這種在物理學上最後被發現的作用力,它的力量真的太過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