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錯分析:要準確理解描述運動的基本概念,這是學好運動學乃至整個動力學的基礎。可在對比三組概念中掌握:①位移和路程:位移是由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路程是物體運動軌跡的實際長度,是標量,一般來說位移的大小不等於路程;②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前者對應一段時間,後者對應某一時刻,這裡特別注意公式只適用於勻變速直線運動;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位移/時間,平均速率=路程/時間。易錯分析:理解運動圖像首先要認清v-t和x-t圖像的意義,其次要重點理解圖像的幾個關鍵點:①坐標軸代表的物理量,如有必要首先要寫出兩軸物理量關係的表達式;④「面積」的意義,注意有些面積有意義,如v-t圖像的「面積」表示位移,有些沒有意義,如x-t圖像的面積無意義。 ①要抓住一個條件,兩個關係。一個條件:即兩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體間能否追上或(兩者)距離最大、最小的臨界條件,也是分析判斷的切入點;兩個關係:即時間關係和位移關係,通過畫草圖找兩物體的位移關係是解題的突破口;②若被追趕的物體做勻減速運動,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該物體是否已經停止運動;易錯分析:摩擦力是被動力,它以其他力的存在為前提,並與物體間相對運動情況有關。它會隨其他外力或者運動狀態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分析時,要謹防摩擦力。隨著外力或者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而發生突變.要分清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只有滑動摩擦力才可以根據來計算Fμ=μFN,而FN並不總等於物體的重力。易錯分析:要搞清楚杆的彈力和繩的彈力方向特點不同,繩的拉力一定沿繩,杆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杆。分析杆對物體的彈力方向一般要結合物體的運動狀態分析。易錯分析: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定則是力的運算的常用工具,所以無論是分析受力情況、力的可能方向、力的最小值等,都可以通過畫受力分析圖或者力的矢量三角形.許多看似複雜的問題可以通過圖示找到突破口,變得簡明直觀。易錯分析: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合外力決定加速度而不是速度,力和速度沒有必然的聯繫。加速度與合外力存在瞬時對應關係:加速度的方向始終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隨合外力的增大(減小)而增大(減小);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時物體做加速運動,反向時做減速運動。力和速度只有通過加速度這個橋梁才能實現「對話」。易錯分析: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知,加速度與合外力的瞬時對應關係.所謂瞬時對應關係是指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後立即產生加速度,外力恆定,加速度也恆定,外力變化,加速度立即發生變化,外力消失,加速度立即消失,在分析瞬時對應關係時應注意兩個基本模型特點的區別:①彈力的大小為F=kx,其中k是彈簧的勁度係數,x為彈簧的形變量;②彈力突變的特點:若釋放未連接物體,則輕彈簧的彈力可突變為零;若釋放端仍連重物,則輕彈簧的彈力不發生突變,釋放的瞬間仍為原值。易錯分析:要頭透徹理解對超重和失重的實質,超失重與物體的速度無關,只取決於加速度情況。物體具有豎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具有豎直向上的分加速度,失重時,物體具有豎直向下的加速度或有豎直向下的分加速度。處於超重或失重狀態的物體仍受重力,只是視重(支持力或拉力)大於或小於重力,處於完全失重狀態的物體,視重為零。易錯分析:動力學的中心問題是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除了對物體正確受力分析外,還必須正確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當所給的情境中涉及兩個物體,並且物體間存在相對運動時,找出這兩物體之間的位移關係或速度關係尤其重要,特別注意物體的位移都是相對地的位移,故物塊的位移並不等於木板的長度.一般地,若兩物體同向運動,位移之差等於木板長;反向運動時,位移之和等於木板長。易錯分析:相互牽連的兩物體的速度往往不相等,一般需根據速度分解確定兩物體速度關係.在分解速度時,要注意兩點:①只有物體的實際運動才是合運動,如物體A向右運動,所以物體A向右的速度是合速度,也就是說供分解的合運動一定是物體的實際運動;易錯分析:圓周運動分析是牛頓第二定律的進一步延伸,在分析時也要做好兩個分析:①分析受力情況,選擇指向圓心方向為正方向,在指向圓心方向上求合外力;②分析運動情況,看物體做哪種性質的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還是變速圓周運動?),確定圓心和半徑。13 混淆同步衛星、近地衛星、地球赤道上物體運動的特點
易錯分析:對衛星是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而赤道上的物體,除受萬有引力外,還受地面對它的支持力,即是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所以GMm/r2=ma對同步衛星和近地衛星是適用的,但對赤道上的物體並不適用.此外明確題目中涉及的物體,兩兩找出它們的相同點是解題的關鍵。
易錯分析:首先要理解變軌的實質:衛星的速度發生變化時,做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不等於萬有引力。要想使衛星的軌道半徑增大做離心運動,必須增大衛星的速度,使萬有引力小於所需的向心力,反之減小衛星的速度,萬有引力大於所需向心力,衛星則做向心運動。衛星的加速度由萬有引力決定,所以不同的軌道上的同一點衛星的加速度相同.此部分公式較多,要理解公式的來龍去脈,要注意公式的適用條件,不能生搬硬套。易錯分析:求功問題首先從做功的條件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及做功的正負,一般可以從力和位移的方向關係(恆力做功情況)或力和速度的方向關係(變力做功情況)入手分析.求解變力做功,動能定理是最常用的方法。易錯分析:應用功能關係解題時,首先要弄清楚各種力做功與相應能變化的關係,重要的功能關係有:①重力做功等於重力勢能變化的負值,即WG=-△Ep;②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即動能定理W合=△Ek;③除重力(或彈簧彈力)以外的力所做的功等於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即W'其它=△E機;④當W其它=0時,說明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統的機械能守恆;⑤系統克服滑動摩擦力做功的代數和等於機械能轉化的內能,即f·d=Q(d為這兩個物體間相對移動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