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7年11月23日早晨8點鐘前後賀蘭山方向的雲。很好玩,雲像沉積巖一樣有了層層疊疊的質感,像冰塊一樣有了清晰的明暗交界的邊緣,像毛筆書法一樣,在天空寫了一行「二」和「三」。
這段視頻我拍了一分鐘,你看到的是四倍速播放。雲,似乎就凝固在那裡沒有任何變化。實際上我觀察了它超過20分鐘,還是有變化的。只是非常緩慢。
有人說這個是莢狀雲,意思就是像豆莢一樣的形狀。
典型的莢狀雲長下面這樣:
這是義大利二諾爾恰峰附近的莢狀雲。(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是阿根延Los Glaciares國家公園的雙層莢狀雲。(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是日本富士山山頂的五層莢狀雲。(圖片來源http://www.tianqi.com)
這是美國西雅圖邊上的Mountain Rainer,山頂的多雲莢狀雲。(圖片來源國家地理)
關於莢狀雲,維基百科上有這麼一段話: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lenticular clouds: altocumulus standing lenticular (ACSL), stratocumulus standing lenticular (SCSL), and cirrocumulus standing lenticular (CCSL), varying in altitude above the ground.
看不懂是吧~沒關係,其實很簡單翻譯過來就是:
莢狀有主要有三種高度:
中間的A系列(ACSL)——海拔2000到6100米。這個高度上常見的是各種形狀、大大小小的積雲。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像大象」、「像鯊魚」的雲塊。
低點兒的S系列(SCSL)——海拔2400米以下。這個高度上常見的是層雲和層積雲。就是我們感覺「像一層毯子」、「像鎖子甲」的雲層。
高點兒的C系列(CCSL)——海拔6000到12000米。這個高度上常見的是捲雲和捲積雲。就是我們感覺「像羽毛」、「像絲綢」的雲。
寧夏銀川平均海拔1100米,西邊是賀蘭山脈,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00多,高出銀川2400多米。賀蘭山整體平均海拔大概在2500-3000,從銀川市看過去相對高度就是一千多不到二千米,並不是很起眼。
但是做為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重要分界線,賀蘭山附近就是西北風和東南風的戰場。當西北風吹起,沿著山脈向上抬升,大氣就形成了一列波浪。浪頂部分往往形成積雲,像牆一樣。仿佛在半空中又複製了一座白色的賀蘭山。
到了秋天,冷氣團逐漸發育,緩緩地、一波一波的推開盤踞在銀川市上空的較暖的氣團。
就在今天早上海拔6000以下的冷氣團,小心翼翼的把完整的積雲沿著暖氣團的頂滑了過來。推的如此緩慢,看看我四倍速播放的視頻就知道了。
中間這團A系列的棉花,一邊接受冷的下沉氣流下壓,一邊被城市上方較暖的暖氣團向上託,上下兩邊一擠就成了這個樣子。
標準的莢狀雲同時被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塑形。
相比之下,咱們這兒賀蘭山不夠高,城市熱島效應也不夠強,上升氣流太弱。這個ACSL發育的不夠充分,頂部和底部都太平,更像奧利奧餅乾而不是豆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