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4天的「五一」小長假結束了。與人們預料的一樣,假日期間,全國各地極地海洋館又進入了「人擠人」模式。在眾多動物中,憨態可掬的企鵝人氣最旺,受到遊客熱捧。
不過,在「企鵝熱」中,還需有些「冷思考」。企鵝是動物界鳥綱企鵝目鳥類的統稱,共有18種,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僅有1種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島。在18種企鵝中,有5種屬於瀕危物種,它們分別是北跳巖企鵝、翹眉企鵝、黃眼企鵝、南非企鵝和加島企鵝。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南極凍雨」、微塑料汙染等影響,南極企鵝生存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保護企鵝已成為各國科學家和環保組織共同關注的話題。
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12月以來,南極周圍的海冰以每天25.3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消減,達到1978年有衛星記錄以來的最快速度。在過去的25年間,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導致超過3萬億噸的南極冰融化,其中75%是在近10年中融化的。種種跡象表明,南極冰蓋正在加速融化。
南極海冰融化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南極生物將面臨生存威脅。海冰融化導致磷蝦量減少,繁殖棲息地範圍縮小,部分以磷蝦為食的企鵝面臨著食物短缺的困境,並逐漸失去了撫養幼仔的場所。
另一個嚴重的後果是,由於氣溫升高,南極時常暴發反常的暴風雨,而這種暴風雨較暴風雪更為冰冷刺骨,因此被稱為「南極凍雨」。
企鵝的羽毛大多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能夠降低在冰冷海水中的熱量喪失速率。但每種企鵝均有最適宜的溫度範圍,當超過或低於這一範圍時,它們的生活便會受到影響。特別是對小企鵝而言,「南極凍雨」更是致命的威脅。初生的阿德利企鵝身上只有一層薄薄的絨毛,直到長到約40天時,才能長出有防水功能的羽毛。幼小的企鵝如果被凍雨淋透,很有可能被凍死。
企鵝生存環境還受到海洋微塑料的影響。微塑料,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個體。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區域已遍及全球大洋,即便南北極也沒能倖免。2018年,中國南極考察隊就在南極海域的海水中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這些微塑料自身的化學毒性以及從環境中吸附的化學毒物,都會對企鵝產生傷害。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旅遊市場持續發展,近年來,南極旅行逐漸升溫。如何能在暢遊南極的同時,減小旅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儘管《南極條約》對此設定了強制性保護措施——限制500人以上的郵輪靠岸、每次登陸遊客不得超過100人、距離企鵝不得少於5米,禁止進入南極特別保護區等,但南極生態的脆弱和不可修復性,仍然受到人類活動日益頻繁所帶來的嚴峻挑戰。
從頂層設計來看,有關部門可繼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保護南極生態環境。我國2018年發布了《南極活動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對考察、旅遊、探險、漁業、交通等南極活動作出明確的規定。例如,禁止帶入汙染物和非南極本土的動植物、微生物,禁止採集和帶出隕石土壤等,禁止獵捕和獲取動植物的整體或部分標本,禁止建立人工建造物等。未來,還可在實踐中建立健全制度、細化具體規定、加強問責追責,促進南極旅遊行業高質量發展。
保護南極環境不應只是政府部門和科學家們的事情,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我們要從自身做起,改變一些消費習慣,盡力減少廢棄塑料垃圾的產生。例如,減少塑膠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等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減少消費塑料瓶裝飲用水,外出攜帶水杯,提倡簡約生活;在選購個人護理產品時,儘量避開含有微塑料成分的商品。人人於細微處盡一份環保綿力,以思想自覺引領行為自覺,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中國海洋報記者 高 悅,編輯 吳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