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一位年僅28歲的相撲手勝武士(本名末武清孝)因感染新冠肺炎致多個器官衰竭死亡。
據悉,勝武士自身患有糖尿病,從4月4日發熱超過38度後便開始尋求醫療援助,申請檢測。
可直至4月8日才找到願意接收他的醫院,獲得檢測資格。
4月10日,正式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在隨後近一個月的時間內,勝武士病情持續惡化,終究未能逃離死神的魔掌,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020年5月13日。
這是日本首位因新冠肺炎離世的相撲遠動員,也是日本因新冠肺炎離世的患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不少日本網友感嘆病毒的可怕,連意志頑強的相撲運動員都未能倖免。然而也有聲音開始關注這一群體的健康隱憂。
有數據顯示,日本相撲的平均壽命不足57歲,對於長壽國家日本而言,實屬短壽群體。然而即便如此,相撲依舊是無數日本人嚮往的職業,深受日本文化所追捧。
1、日本相撲:一項古老的運動
相撲作為日本的國技,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可追溯到日本神話時代。日本《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都記載過有關「比力氣」的故事傳說。
▲ 《日本書紀》中野見宿彌和當麻蹶宿在天皇面前進行比賽
相撲最初在日本的風行並非是出於競技目的,而是一種儀式。
在日本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各地會以相撲競技爭勝負的方式來佔卜一年的農作物收穫情況,祈禱五穀豐登,多子多福。
進入奈良平安時代後,相撲成為了一種供天皇和大臣們觀賞的宮廷儀式。每年7月朝廷會舉辦「相撲節會」,命令近40名強者參與「御覽相撲」。這一時期,相撲逐漸擯棄了拳打腳踢等粗暴行為,規則日漸完善,逐步側重於技巧和力量的較量。
相撲真正在日本走向民間,成為全民追捧的競技運動是在江戶時代之後,京都、大阪等地都紛紛開始定期舉辦大型相撲比賽,相撲力士人氣暴漲,風靡一時。
時至今日,相撲已經成為了極具日本特色的一項國民運動,不僅彰顯了日本的禮儀文化,更貫穿著苦練修行、好勝求強、又剛又忍等民族精神。
所以,儘管相撲手看上去體態肥壯,造型滑稽,但在日本人心中,他們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備受尊崇。
部分日本家長會將自己的孩子送到相撲館接受訓練,希望他們能磨練意志,或是走上相撲手這條艱苦但出彩的人生路。
然而,在日本,若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相撲手,除了與生俱來的身體天賦外,還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2、等級森嚴的相撲圈
相撲運動員之間具有嚴格的等級劃分,按照每年比賽的勝負情況從上到下依次被分為10級:橫崗、大關、關肋、小結、前頭、十兩、幕下、三段、序二段、序之口。
其中最高等級的橫崗,一年之內名額不會超過4個,相撲手必須以大關的身份在比賽中連續獲得2次以上的勝利才有機會獲得該頭銜。
橫崗作為相撲的最高等級,在日本待遇超級優厚,月薪可達280萬日元(約18.5萬人民幣),外加贊助費、差旅補助等,一年的收入可輕鬆超過4000萬日元(約260萬人民幣)。且其他等級的相撲手若連續輸掉比賽會被降級處理,而橫崗是十個等級中唯一不會被降級的。
第65代橫崗貴乃花曾獲得過1.3億日元(約800萬人民幣)的獎金,打破了相撲貢獻獎的記錄。
如果橫崗受年齡增長、體能下降等因素的影響,連續輸掉比賽,依然可以保留等級,只是得宣布退役。退役後,還能得到高達1億日元(約660萬人民幣)的退休金,妥妥的人生贏家。
68代橫崗朝青龍在退役後還擁有了一家自己的銀行,其收入豐厚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頂級的橫崗之外,在十兩之前的等級都有很好的工資收入,而十兩之下的等級只能算學員,不僅沒有工資,部分食宿費還得自理。
如果你打定主意想成為一名相撲手,不僅需要在15歲的年紀便放棄學業,進入相撲部屋接受專業學習和軍事化管理,還得隨時做好被淘汰或被欺凌的心理準備。
在相撲這個圈子裡,強調的不是人人平等,而是為升級而努力。
相撲手們每天在一起鍛鍊、生活需要嚴格遵循等級,越是厲害的相撲手,享受的各項待遇越高,甚至連吃飯、上廁所都可以優先。
在培養相撲手的專業相撲部屋裡,每日凌晨六點,當等級高的相撲手還在睡覺的時候,等級低的相撲手已經自覺開始打掃訓練場館準備訓練了。
等到8點左右,高等級的相撲手會陸續進入訓練場,並挑選低等級的選手進行練習。在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實力弱的一方面對打壓不能抱怨,只要高等級選手還想繼續挑戰,另一方就必須無條件服從。
在這樣「恃強凌弱」的環境下,刺激著相撲手提升和變強的欲望,也讓他們學會隱忍和不放棄。
別看相撲手個個體塊肥大,他們身體訓練的要求相當高,推、摔、絆、拉都小菜,一字馬也不在話下。多達一百多項的相撲技巧不僅需要相撲手反覆練習,還需要沉著思考,於賽場上靈活運用。
每一個看似風光的頂級相撲手背後,都經歷了不少關於成長和蛻變的艱辛。
3、相撲手的力量背後:別無選擇的暴飲暴食
因為相撲運動並沒有重量級的限制,越重的選手越有力量,所以相撲手全都是大胖子,平均體重在300斤左右,最重的相撲手甚至能達到500斤。據悉,著名的橫崗曙太郎身高2.03米,體重400多斤。
▲ 相撲手的身高體重沒有上限,但身高下限是1.75米,體重下限是150斤
為了迅速增加體重,相撲手必須靠大量進食來讓脂肪堆積,然後通過艱苦的鍛鍊將贅肉轉化為肌肉。
有統計數據顯示,相撲手平均每天要攝入18500~19000卡的能量,是普通成年女性日攝入量的10倍。
在別人管住嘴,邁開腿拼命減肥的時候,相撲手們恰恰反其道而行——張開嘴,收住腿。
他們通常一日只吃兩頓主餐——午餐和晚餐。力士火鍋是相撲手們的增重良方。
▲ 力士火鍋是將雞、魚、豆製品、蔬菜、麵條、大米等放到一個大鍋內燉煮的大分量火鍋
此外還有奶油蛋糕、漢堡一類的高熱量零食,供相撲手們臨時加餐。
每次用餐時,相撲手們都要用盡全力的往肚子裡填充食物,大吃特吃,不僅要吃到飽,還要吃到撐,以此儲存更多的熱量。這對於普通人而言絕對是難以承受的進食要求。
吃完飯後,他們緊接著又要進入增肥的第二項準備——倒頭大睡。
普通人往往有餐後散步消食的習慣,然而相撲手卻希望自己能儘快進入深度睡眠,減少消耗,加速囤肉。
由於身體負擔過重,不少相撲手還得戴著氧氣面罩入睡,輔助呼吸,保證睡眠質量。
長此以往,雖然相撲手們的體重蹭蹭蹭上去了,但身體卻因不堪重負而問題多多。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都可能對相撲手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脅,這也是相撲群體短壽的一大原因所在。
相撲手們在暴飲暴食和比賽壓力的雙重高壓之下,職業生涯平均只有15年左右,很多選手到30歲就已經傷病滿身,進入職業生涯尾聲了。
儘管如此,依然有不少相撲手篤定地將最好的青春留在了訓練場和賽場,不顧健康隱憂奮力追求比賽勝利,追求內心的強大與人生瞬間的綻放。
日本第69代橫崗白鵬極度痴迷相撲運動,先後用6年的時間一步步走到了相撲等級的頂峰,創下多項相撲比賽記錄。此外他還積極關注社會公益事業,在福島核電站發生洩漏事故後,自發前往災區表演比賽,成為了日本民眾心中的超級偶像。
白鵬認為橫崗既是相撲手追求的巔峰,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越是受人認可,越要刻苦奮進,挑戰自我。
也許正是相撲手身上這份隱忍頑強和永不服輸的精神深深契合了日本文化對於生命的理解:如同櫻花一般,即使花期短暫,也要完美綻放,在瞬間的榮耀中獲得永恆的價值。
在相撲廣受日本民眾尊崇和其艱辛成長之路背後,暗藏著的是一個民族的複雜信仰。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餘葉子
責任編輯:華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