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光年外,巨大氣體流環繞銀河系!質量是太陽的10億倍

2020-09-14 姿勢分子knowledge

和二十年前相比,銀河系在我們眼中的形象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看似形狀規則的銀河系,其實還有著許多神奇的結構。

我們發現了銀河系比想像中大了一倍,也發現了銀河系兩側巨大的費米氣泡,還發現了銀河系邊緣的翹曲造型。除了這三個發現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在銀河系20萬光年之外,一個巨大的氣體流環繞在銀河系的周圍,那就是著名的麥哲倫星流

早在1965年,科學家就在銀河系周圍發現了一些詭異的氣體雲,但是並沒有深入地描述它。到了1974年,有人將這些氣體雲和大小麥哲倫星系聯繫在了一起。我們知道,大小麥哲倫星系是兩個非常特殊的星系,它們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在彼此圍繞著公轉的同時,還共同圍繞著銀河系公轉,並且極有可能在未來被銀河系吞併。這三個星系的引力在互相干擾,並且銀河系對兩個衛星星系的影響更大。

有這些氣體雲十分靠近大小麥哲倫星系,並且化學結構也和後者相似,所以很多科學家相信,它就是從麥哲倫星系中被銀河系的引力拖出來的,因此也被命名為麥哲倫星流。

據觀測,麥哲倫星流和銀河系的平均距離大約是20萬光年,相當於銀河系的直徑。不過,最讓科學家震驚的是,這條麥哲倫星流的質量非常巨大,達到了太陽的10億倍。科學家非常困惑:如果它真的是從大小麥哲倫星系中脫離出來的話,為何會有這麼多質量從兩個星系中流出呢?

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Andrew Fox介紹說:「這個星流已經困擾人類50多年了,對於它的來歷,我們始終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真正值得興奮的是,我們現在已經十分接近答案了。」

的確如此,在此之前,科學家們能給出的最好解釋就是大小麥哲倫星系在靠近銀河系的引力範圍時,被銀河系的引力拖出了一部分物質,從而形成了麥哲倫星流。但是就像Fox所說的那樣,這個說法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只能解釋其中10%質量的來源,至於剩下的大部分質量,就來歷不明了。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家們多年以來對這個問題十分好奇,因此一直進行著這方面的研究。該校的天文學家Elena D'Onghia指出:他所在的團隊最近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何麥哲倫星流能有如此巨大的質量。

(圖片說明:銀河系銀暈)

他們建立的新模型顯示:這股氣流不需要來自於大小麥哲倫星系的內部,而是來自於它們的星系暈。和銀河系擁有銀暈一樣,其他的星系也普遍有這樣一個由巨大的氣體和等離子云組成的結構,籠罩在整個星系的外圍。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家Scott Lucchini領導的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雖然體積和質量都比銀河系小得多,但是大小麥哲倫星系也足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星系暈。這些溫暖的氣體光環圍繞在麥哲倫星系周圍,Lucchini等人的計算結果表明,氣體光環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影響麥哲倫星流的形成方式。而麥哲倫星流的形成過程,可以說是非常的跌宕起伏。

Lucchini等人的模擬結果顯示:麥哲倫星流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幾十億年前,大小麥哲倫星系還沒有被銀河系的引力捕獲,只是彼此之間互相圍繞著運行。在此過程中,大麥哲倫星系從小麥哲倫星系中竊取了大量的物質,同時也損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質量。據推測,這個過程一共持續了長達57億年的時間,最終結果是一個質量達到了太陽30億倍的物質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光環,圍繞在兩個星系周圍。

後來,大小麥哲倫星系被銀河系的引力所捕獲,這個氣體光環完全包裹住了兩個星系。這個氣體光環就是今天麥哲倫星流的來源,實際上,它的10%-20%質量就供養了今天的麥哲倫星流全部物質。

(圖片說明:Lucchini等人模擬的麥哲倫星流形成動畫)

第二階段:在兩個星系被銀河系引力捕獲之後,三個星系之間的引力發生對氣體光環造成了幹擾,最終大約1/5的質量被拖拽出來,形成了今天的麥哲倫星流。模擬結果還顯示,這兩個階段可以很好地再現了麥哲倫星流今天的結構和質量,還形成了它的分流,在兩個星系前方運行。

這樣的模擬結果很符合現狀,這是科學家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所以Lucchini等人對這個理論還是比較有信心。不過,目前還沒有人發現過理論上第一階段中所產生的氣體光環,這也是驗證這個理論的關鍵。

(圖片說明:麥哲倫星流的全天視圖)

但是,該團隊也給出了檢測它的方法,比如它應該含有高度電離的碳和矽等元素。其他科學家可以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來檢測這些元素。在幾十甚至一百多億光年以外的類星體,如果恰好位於這團可能存在的氣體光環後方,那麼它們發出的光穿過這層光環時就會和上述幾種元素有相互作用,然後利用光譜儀等設備就能夠檢測出來。

在一百億年的時間裡,銀河系經歷了多少跌宕起伏的變遷,是我們目前完全想像不到的。這條巨大的麥哲倫星流已經足夠令我們震撼,但很難說未來我們是否還會發現更加驚人的銀河繫結構。那片看似真空的宇宙空間,可能充滿了我們無法想像的詭異事件。

相關焦點

  • 銀河系超級黑洞曾噴發:照亮20萬光年外氣體雲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一直處於休眠狀態之謎讓科學家們困惑了幾十年。最新證據表明這條「睡龍」其實在某些時候處於活躍狀態——只是我們無法觀測到。天文學家聲稱超大質量黑洞在200萬年前曾噴發,這場爆炸如此強大以至於點亮了20萬光年遠的氣體雲。
  • 跨度10億光年,質量為太陽100億億倍,銀河系處在巨大宇宙結構中
    事實上,就連天體本身也是在引力的作用下從星際塵埃和氣體雲中形成的。我們的地球位於太陽系中,太陽系與其他上千億個恆星系統組成了銀河系,銀河系與其他數十個河外星系組成了本星系群,而本星系群又與其他星系群、星系團通過引力作用組成了更大尺度結構——直徑可達1.1億光年的本超星系團,或者說室女座超星系團,那麼,在室女座超星系團只之上,是否還有更大的天體系統或者說宇宙結構?
  • 發現22.5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銀河系中心的才431萬倍
    發現22.5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才431萬倍!黑洞內部發生的事情仍然停留在黑洞內部,從外部無法看到,當然也看不到。但是黑洞「影響範圍」(星系最深處的區域,黑洞的引力是主導力量)內發生的事情引起了天文學家的極大興趣,可以幫助確定黑洞質量及其對星系鄰居的影響。
  • 27億光年外出現超大宇宙結構,質量高達太陽的4600萬億倍!
    星系就像漂浮在宇宙中的孤島,而我們就生活在其中一座孤島上——銀河系。不過,宇宙中的星系並非完全孤立,而是會通過引力聚集在一起形成星系群,以及更大的星系團。這種結構十分巨大,比如距離我們27億光年的阿貝爾2163(Abell 2163)星系團,這是人類已知最大的宇宙結構之一。
  • 430萬倍太陽質量,直徑4400萬公裡,2.6萬光年外黑洞終於現身!
    第一個被懷疑的對象是天鵝座的X-1,這是1964年的一次火箭彈道飛行觀測時被發現,也是從地球觀測最強的X射線源之一,這個位於6,070光年外的主星體是一顆超巨星變星,有一個看不見的天體互相環繞公轉,距離約為0.2天文單位。
  • 科學家公布最準確測量:銀河系質量是太陽2100億倍
    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導 英媒稱,對銀河系質量迄今為止最準確的計算結果有助於人們定義它究竟有多大。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6月5日報導,以前,人們一直通過觀察恆星的移動速度來估計銀河系的質量,但這種計算方法有很大誤差。
  • 銀河系質量約為太陽的8900億倍
    ,結果表明,銀河系質量約為太陽的8900億倍。而且,這一平衡也可以用來計算物體的質量。推而廣之,通過計算銀河系中所有物體的平衡狀態,他們可以計算出所有這些物體的質量,將它們加在一起就得出了銀河系的總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8900億倍。  當然,銀河系不僅包括恆星、氣體雲和其他可見物質,還包括大量暗物質。和幾乎所有已知星系一樣,銀河系大部分質量都被看不見的暗物質包裹並受到其引力影響。
  • 銀河系質量約為太陽1萬億倍
    科學家重新測定銀河系的質量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稱,他們最近對銀河系的質量進行了重新測定,發新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 銀河系質量為太陽的1萬億倍 在即將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科學家們將詳細公布他們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們以前曾估算,銀河系的質量大約介於太陽質量的7500億倍到2萬億倍之間。後來,他們又傾向於數字更大的質量值。不過,目前天文學家們已經使用更為精確的方法,斷定銀河系的質量應該是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左右。
  • 天文學家發現年齡最大的黑洞:16億倍太陽質量,距地130億光年
    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它們位於銀河系的中心,但在它們自己的中心則存在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其質量比太陽大數百萬至數十億倍。【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月16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稱,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130.3億光年的暗角發現了一個類星體,它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太陽大16億倍。
  • 科學家發現10億光年內的最大黑洞,質量為銀河系中心黑洞9300倍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這個地球很大,大到無邊無際,然而最小的恆星的質量也是地球的3萬倍左右,太陽的質量更是地球的33萬倍,但是黑洞的質量更大,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的所有的黑洞質量都比太陽大,在一些星系的中心還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質量基本都在太陽的10萬倍以上,它們都是宇宙中最大級別的單一天體
  • 16萬光年外發現巨型恆星:質量為太陽300倍
    2010年,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發現4顆巨大的恆星,它們的大小讓所有此前已知的恆星相形見絀——它們的質量是太陽的300倍,超過了此前理論預計恆星能夠達到的最大質量的兩倍,這一反常現象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不解。
  • 1.5億光年外的巨引源,銀河系要多久才能到達?
    ,太陽以230公裡/秒的速度環繞銀河系中心運動。按照這個速度,銀河系每年會行進200億公裡,每476年行進1光年。銀河系的前進方向靠近長蛇座的中心,如此快的本動速度意味著有股強大的力量在驅動銀河系前進,這會是什麼呢?
  • 宇宙中10億倍太陽質量「噴火巨獸」黑洞
    上圖腔體內顯示了星系團MS0735的圖片,在它明亮的中央核心潛伏著一個近10億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它以接近光速的那樣的速度噴射出帶電粒子噴流。這股噴流驅動著超過萬億太陽質量的氣體,驅動氣體所需要的能量是太陽在過去1億年總輸出能量的近10萬億倍。
  • 天文學家在2.6萬光年外發現神秘氣體,事關銀河系命運
    John Colosimo / ESO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最近發現,有緻密冰冷的低溫氣體,被不明力量像子彈一樣從銀河系中心附近射了出來。這些氣體為何遭此命運仍是個謎。但科研小組表示,這一發現對我們預知銀河系的未來有重要啟示意義。
  • 25億光年外,兩個8億多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即將碰撞!
    每個黑洞質量都是太陽質量的8億多倍,隨著這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在死亡螺旋中逐漸靠近,它們將開始在時空中發出漣漪般的引力波。這些宇宙波紋將加入到其他超大質量黑洞引力波的背景噪聲中。即使在命中注定的碰撞發生之前,這對超大質量黑洞發出的引力波也會使之前由小得多的黑洞和中子星合併,所探測到的引力波相形見絀。
  • 如果宇宙中已知最大的黑洞在100萬光年外會發生什麼?
    TON 618最初作為類星體被發現,雖然它發出的光用了104億年的時間(光行距離104億光年)才傳播到地球上,但由於它的亮度極高,光度相當於太陽的140萬億倍,整個銀河系的8000倍,所以我們在地球上仍然可以觀測到這個遙遠的天體。
  • 黑洞家族首次被觀測,質量遠超太陽100億倍,引力吞噬能力超強
    ,近一半的黑洞質量都遠超太陽100億倍以上,是天文學家先前估計的數據的10倍左右,顯然位於銀河系中央的黑洞質量遠遠小於它們,其活躍性也遠遠低於該黑洞家族,當這些黑洞開始不安分。不得不說的是形成這般規模的龐大黑洞家族堪稱世間罕見,當人類發現距離地球35億光年的巨蟹座方位存在一顆相當於180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這個超大質量的黑洞是人類目前已知最大黑洞之一位於35億光年外的超大黑洞OJ287每12年就會被另一個黑洞攻擊兩次,撞擊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可匹敵整個銀河系所有恆星的總和,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銀河系需要多久才會到達2億光年外的巨引源?
    從目前的觀測結果來看,我們的銀河系位於直徑為5.2億光年、擁有10萬個星系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之中。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引力中心位於長蛇-半人馬座超星系團的矩尺座星系團部分,那裡存在巨大的引力異常,天文學家將其稱之為巨引源。
  • 質量是太陽的1000億倍!
    宇宙最大星系:IC1101眾所周知,我們的銀河系直徑約10萬光年,但這對於一個螺旋星系來說是只能算是中等水平。相比之下,已知的最大星系IC 1101比我們的銀河系大50倍,質量大約是我們銀河系的2000倍。
  • 1.7萬光年之外……銀河系的地外文明有多少?|光年|地外文明|克裡斯...
    1.5萬億個太陽!銀河繫到底有多「重」?一個國際團隊報告說,他們利用美國航天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蓋亞」探測器對銀河系進行了迄今最精確的「稱重」,認為銀河系質量大約相當於1.5萬億個太陽質量。過去幾十年,研究人員已嘗試使用多種觀測技術為銀河系「估重」,認為銀河系的質量應該在5000億到3萬億個太陽質量之間,最新測量結果處於這一範圍的中間。宇宙中最輕的星系質量僅相當於10億個太陽質量,最重的星系質量達到30萬億個太陽質量。因此銀河系屬於宇宙中比較重的星系,這對於一個明亮的星系來說十分正常。到底有多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