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星的孩子》講述了主人公阿妮婭和弟弟諾亞以及兩個孤兒給星星命名的冒險之旅。阿妮婭是一個星星愛好者,她認為天文學界新發現的小行星是由自己剛剛逝世的媽媽的心臟變成的,理應以她媽媽的名字命名。她為了阻止新發現的小行星被隨意取名,想盡了辦法趕到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見到了自己十分嚮往的「星星獵手」,即天文學家。最後,阿妮婭成功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把星星命名成了媽媽的名字「伊莎貝拉」。
《追星星的孩子》是圍繞著「家庭暴力的倖存者」這個主題寫就的一本兒童文學作品。主人公阿妮婭和弟弟諾亞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他們的爸爸在家經常大發脾氣,虐待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最後,這位爸爸謀殺了自己的妻子,拋棄了自己的孩子,逃之夭夭。阿妮婭和弟弟在媽媽死前被媽媽藏到破舊的旅館中,最後被警察發現,被收留然後送去了寄養家庭。
在書中,大人們都認為阿妮婭出走是為了尋找自己的爸爸。所以書中出現了一個新聞,說是尋找四個失蹤兒童,他們在追蹤一個犯罪嫌疑人。實際上,阿妮婭因為知道了爸爸謀殺媽媽這個事實之後過度震驚,她已經失憶了。大人們為了保護她的心智,故意跟她隱瞞了事實,直到她走到旅途終點,才發現了事情的真相。因此,這也是一次探索自己身份的旅程,是一次尋回自己記憶的旅程。
最初的小行星命名一般都採取羅馬神祗的名字,如冥王星、灶神星、智神星等。隨後,當小行星發現得越來越多,命名進一步放寬,許多在世界上貢獻巨大的傑出人士也被用以命名,如牛頓、愛因斯坦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星星的壽命則是接近永恆的,給星星命名的行為體現出了人們追求生命不朽、萬物歸一的情懷。具體到這本書中,想要給星星命名「伊莎貝拉」代表了阿妮婭對媽媽無限的愛意,也表達了阿妮婭和諾亞姐弟倆對媽媽以前在家庭暴力發生之時給予他們無私的守護的感恩之情。
家庭暴力一直都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全國婦聯去年統計顯示,約2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行為。家庭暴力對孩子影響很大,直接接受暴力,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很容易自閉,充滿恐懼感,對自己缺乏自信。經常看到父親虐待母親的女孩容易養成逆來順受的性格,男孩則容易有暴力傾向。但是主人公阿妮婭則一點也不逆來順受,她性格堅強、果敢、不達到自己的目的就不會輕言放棄。正是由於這樣的性格,她才能突破了重重困難,打破了重重規則,一直堅持到了旅程的最後,並最終獲得了「星星捕手」們的認可。
這個故事之中除了家庭暴力之外,還暗含人性惡的一面,蘇菲這個角色的性格就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蘇菲從六歲開始跟養母伊烏楚庫阿姨一起生活,所以對新來的四位孤兒都抱有一種敵視的態度。其實,這種情形也讓人覺得司空見慣,就好似在一個家庭之中,當老二出世了之後,老大會受到父母一定程度的忽視,因此性格就會變得非常淘氣和執拗一個道理。但是,《追星星的孩子》總體的基調是溫暖、治癒和勵志的,對人性之惡點到為止,並不完全說破。文本生動細膩地展現出了阿妮婭從失去媽媽到和媽媽的星星重逢之間全部心理活動,以及她和養母和其他孤兒之間感情漸深的過程。
《追星星的孩子》以阿妮婭為第一視角進行敘事,全書用10歲兒童口吻寫就,顯得可愛又稚嫩。《獅子王》和萬聖節的場景和意象在文本中反覆出現,也給《追星星的孩子》暈染上了一層迪士尼般的童話氛圍。旅途之中,情節雖然一波三折,但是除了阿妮婭騎自行車中途受傷之外,所有的困難都即刻得到了解決,就和遊戲通關一般,甚是有趣,這表明作者並沒有給孩子們的格林尼治之旅設置不可逾越的障礙。阿妮婭的媽媽就像一個真正的守護神一般,在天上注視著孩子們,鼓勵著孩子們通過勇敢的行動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兒童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會有一種共鳴感和認同感,這使得本書很富有教育意義。
《追星星的孩子》這本書的封麵粉嫩、夢幻又少女。一個小女孩(阿妮婭)坐在窗前看著天空中一閃一閃的彩虹色星星,腦海中思念著自己逝世的媽媽,希望能找到媽媽的星星所在星座的位置。書中還內附馬卡龍色的手工色子和專門為本書定製的飛行棋棋盤,小讀者們可以一邊複習書中的內容,一邊在倫敦城裡進行一場大冒險。每章的開頭都繪有一個星座圖,書的最後附上了這些星座的名稱,很適合天文愛好者進行觀賞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