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獸》熱映了幾天後,評價也開始走向兩極化。
普通觀眾還是幸運的,你們已經避開了看到極端爛片的可能。只希望那些不斷接觸極端爛片的電影界同行,還能保持正常的審美及價值觀,還能等到華語電影精彩紛呈的那一天。
文/電子騎士
我發過這樣一條微博:「發現好萊塢爛片與國內爛片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是你能看出這裡不好那裡有問題,此處過火別處薄弱;後者讓你驚嘆——居然處處皆爛得如此千瘡百孔渾然天成,好像面對一隻爛透的水果,想嘗一口都無從下嘴,唯有全部吐掉還得漱口!(我指的不是那種無名之輩的小爛片。)」很快轉發就超過了300次,點讚也有100多——對於一個小V來說,這已經是很高的轉發量了,可見網友確實深受國產爛片之苦。
雖然一直不太喜歡用「爛片」這個詞來形容一部電影,覺得它太粗暴、簡單、情緒化,有種否定一切的味道。但有時,除了它你還真找不到合適的詞來代指那些粗製濫造、邏輯混亂、情節幼稚、表演誇張的眾多華語電影以及部分好萊塢影片。
國內電影爛片如雲,看到一部好片的難度,不亞於沙裡淘金。
好萊塢爛片,爛得有跡可循
去年放映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捉妖記》、《煎餅俠》三部電影口碑和票房都非常好,讓人覺得眼前一亮,華語電影似乎終於出現了一個「小陽春」時期。但認真評價,這三部電影也沒出色到何等超凡的地步。
今年接連出現的爛片,《三打白骨精葉問3》、《奔愛》、《我的特工爺爺》、《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等等,足以說明所謂的國產電影「雄起」只是炒作,未來大家依然得繼續看爛片,在成堆的爛菜裡挑幾片相對新鮮的葉子。
好萊塢出產的爛片其實也不少,但他們的爛片一般都有跡可循:無名的導演和主演,最多有一兩個二三線演員充門面;成本都比較低,上映前沒什麼宣傳;科幻、奇幻、動作、恐怖等類型電影是好萊塢爛片的重災區……好萊塢的爛片,看看海報、預告片和劇照,基本就能分辨出來。這些爛片爛的路數也很一致——缺乏創意,到處是俗套,平庸乏味……而華語電影就有所不同了,爛片的風格路數千奇百怪。
華語爛片,爛得你無可奈何。
我們平時在院線看到的「好萊塢爛片」,其實往往是電影某方面有較大問題,導致觀眾看完覺得不過癮,對不起「好萊塢大片」幾個字。比如,迪士尼斥巨資拍的《異星戰場》、《獨行俠》,二者都是故事無聊浮誇的典型,屬於沒做好的流水線產品,讓人有在法式高檔餐廳裡吃了麥當勞漢堡之感。
真正的好萊塢爛片,國內觀眾其實很難在影院看到,即使在北美,這些爛片基本上都是口碑票房雙雙慘敗:一個導演連拍兩部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影片,他就很難再找到電影公司投資。當年,在《特洛伊》和《海神號》兩部影片接連失利後,導演沃爾夫岡彼得森到現在都沒片子可導。著名演員連演爛片也會影響其職業生涯——你看,現在的凱奇叔混得多慘,什麼小爛片都得接。
好萊塢那些爛到家的片子,多半都是在影碟市場騙錢的。美國有個公司叫「收容所」(The Asylum),專門出品各種山寨垃圾電影:人家拍《變形金剛》,它就拍《變形機體》;人家拍《我是傳奇》,它就拍《我是結局》;人家拍《史前一萬年》,它就拍《史前一億年》;人家拍《環太平洋》,它就拍《環大西洋》……每部影片的成本基本不到100萬美元!它的片子不會上院線,直接發行 DVD影碟,專門靠粗製濫造搶快,傍著剛上映的大片賺錢。
特效「感人」的大爛片《環大西洋》。
這種爛片,屬於徹頭徹尾的垃圾,毫無營養,除了騙錢外也別無追求——現在國內很多影視也都是這個路子,不過大部分都沒有這份直撲你錢包的匪氣,它們還要遮遮掩掩,偶爾用情懷自我偽裝。
在好萊塢,有些導演確實想好好拍電影,但無奈水準或成本、技術等方面有限,拍出來就成了爛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導演艾德伍德。此君空懷一腔愛電影的熱血,生命不息拍爛片不止,惜乎眼高手低,後世視為笑柄。他最著名的一部電影叫《外太空第九號計劃》,涉及到政府隱瞞真相、核危機、超越地球的外星文明等主題。遺憾的是,艾德伍德沒有能力把握這樣的電影,結果只能是正劇變鬧劇。
但當你看完蒂姆波頓拍過的那部叫做《艾德伍德》的電影,你可能會為這位爛片大師感到悲涼——今天那些爛片導演,遠遠達不到艾德伍德的境界。
《外太空第九號計劃》導演的野心很大,但是卻沒有能力把理想中的東西拍好。
華語爛片,爛得鬼哭神嚎
臭名昭著的《小時代》、《梔子花開》、《何以笙簫默》,再加上從前的《大話天仙》、《越來越好之村晚》等,如果你以為這些就是華語電影爛片,甚至最爛的一批,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真正的華語爛片,多數觀眾都看不到。
如今,中國每年會出產華語電影800多部,其中只有不到300部能進院線。那些拍攝完成取得龍標的電影還算有基本的品質。
早先在媒體工作時,幾個媒體朋友一起應邀到一家影視公司,去看一位頗有名氣的香港導演的新作。片子是部喜劇,可大家都看得鬱悶。經過似乎很漫長的一個半小時,大家一邊走出公司,一邊低聲吐槽。大家公認的影片中最有趣的情節是:還沒有做特技的演員吊著威亞鏡頭。
我也曾去好萊塢電影公司在中國的辦事處看過即將上映的大片,有些電影也有特效未完成的部分,但即使這樣,你也能感覺到大片的氣氛和震撼力。
雖然有不少人批評《魔獸》賺情懷錢,但它仍然是一部合格的好萊塢商業大片。
在影視公司工作,你會接觸到大量劇本,成品或半成品的小片子。有些會在不經意間把你雷得外焦裡嫩。即使有些熟手寫的東西並不差(我們一般稱其為行活),但其平庸、乏味,更讓你覺得既不好全盤否定,又實在找不到什麼閃光點值得去推進項目。這種不上不下、改無可改、咽不下去吐不出來的感覺更難受。
故作深沉也是國語爛片一大特色。閱片時,我曾看過某位留學歸來且身在香港的女導演的片子。那兩個小時,我深切體驗到什麼叫如坐針氈、魂不守舍——這部影片風格之散漫不羈,遠超安東尼奧尼;節奏之遲緩跳脫,不讓安哲羅普洛斯。總之,就是一個女孩,在香港或澳門走來走去,見到各種人,參加各種派對,和男友、家人聊來聊去的「沒有故事」的故事。像紀錄片,又像文藝片,或者更像家庭錄影帶……
聽著影片中角色漫無邊際、似是而非的囈語,那些不知所云的爭吵,我忽然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文森特加洛在坎城電影節上遭遇噓聲一片的《棕兔》。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的評價是:「看它還不如看我的結腸鏡檢查。」
文森特加洛的電影《棕兔》當年在坎城遭到了災難性的評價。
普通觀眾還是幸運的,你們已經避開了很多看到極端爛片的可能。我平時儘量避免去院線看爛片,或許,這是職業帶來的心理創傷。只希望我和我的同行們還能保持正常的審美及價值觀,還能等到華語電影精彩紛呈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