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12月底,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發布了對2018年全球汽車銷量的預測。當時的說法是,全球總銷量將上漲1%增致8570萬輛;中國增幅則將達到2%,銷量在2500萬輛左右。
但是實際上,根據外媒統計,2017年的全球銷量可破9000萬輛,中國更是肩負起了銷量增長的重任,買走了佔四分之一數量的車,而十年前這個比例還不到15%。至於咱們一直糾結的趕英超美成為汽車強國的夢想,似乎在2017年也得到了實現。
整個2017年,美國全年的汽車銷量僅為1725萬輛,比2016年下滑了1.8%,但中國市場則出現了1%左右的增長。看著數量都不多,但是這是美國連續7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總體銷量下滑,在美車企的日子也都不好過。福特是全年銷量排名前五的車企中唯一一個實現銷量增長的企業,其餘像是美國人喜歡的日系車,也紛紛出現銷量負增長。
比起美國淡淡的憂傷,西歐和巴西、俄羅斯等國家的經濟興起,需求增加,使得它們的汽車銷量實現了持續的上漲。著手攻略這些國家的企業,大概2017年賺的還是不錯的。
另外法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那就是2017年的銷量裡,柴油車佔比首次低於50%。大概是受了太多柴油門的影響,法國消費者在政策和補貼的影響下開始轉向新能源車輛,看樣子之後禁售燃油車的時候民眾接受度也不會差。
銷量上漲,總有些企業要賺的盆滿缽滿。既然最大的市場在中國,咱們中國企業當然佔優勢。
按WardsAuto.com的統計,銷量增長最快的汽車製造商有四家來自中國,分別是奇瑞、廣汽、上汽、吉利。中國2017年的銷量其實二、三線城市貢獻很大,這些本土企業的汽車價格、4S店密度都更具優勢,合資品牌也做的風生水起。
汽車銷量在持續上漲,也說明了一件我們很關心的事情:共享出行到底能不能代替購買汽車?
雖然人們總是給出共享出行的種種好處,從停車說到保養,從方便說到考駕照,但實際上除了搖不到號和限行,並沒有什麼決定性的原因。對於不受購買限制的人來說,有一輛屬於自家的小車車,大概也是建設個人安全感的一環吧。
但是這事情等到了電動車全面替代燃油車的時候,也許就不是那麼確定了。因為電池更新換代比較快,美國有一半的電動車使用者是用租賃代替購買的。畢竟隔個兩三年就有續航更高的電池技術,那何必花那麼多錢去買一輛用呢?
如果這種想法的人很多,那麼2040年不僅對燃油車和電動車是分水嶺,對汽車的銷量也將是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