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斯鱷:雙孔亞綱初龍形次亞綱初龍形類初龍類嵌跗類鱷跗類鱷形超目中真鱷類新鱷類真鱷類鼉超科鼉科凱門鱷亞科,最大個體身長可達11.5米,體重可達2-5.5噸,體寬近1.8米,頭骨長2000毫米以上,體型比中生代的恐鱷更大。它們當時沒有天敵,它們的食物是它們所能捕食的一切哺乳動物和魚類。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產鱷魚的地方,黑凱門鱷和美洲鱷仍然是那裡的水中霸主。1986年,一位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那裡找到了近100年前就被人們命名了的可能是新生代最大的巨型鱷魚-普魯斯鱷屬中的-"巴西普魯斯鱷"的下顎化石和部分顱骨化石的碎塊。這些化石拼出新生代已知的最大的鱷魚頭骨:長2000毫米
儘管普魯斯鱷在近幾年才走進大眾視野,但是其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被發現並且命名。早在19世紀末,巴西植物學家巴博薩-羅德裡格斯(Barbosa-Rodrigues)就在亞馬遜雨林中發現了一種巨鱷的化石,他在1892年將這種巨鱷命名為普魯斯鱷(Purussaurus),模式種為巴西普魯斯鱷(P. brasiliensis)。
普魯斯鱷的命名者巴西植物學家羅德裡格斯50年後的1941年,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發現了巨型鱷類的頭骨化石,化石編號UCMP39704,全長801毫米、寬達535毫米。巨鱷最初被歸入恐鱷屬,種名內華爾恐鱷(D. neivensis)。經過對比,古生物學家指出哥倫比亞的發現其實屬於普魯斯鱷,因此將其改名為內華爾普魯斯鱷(P. neivensis)。2005年,古生物學家在委內瑞拉的尤拉馬科組發現了新的屬於普魯斯鱷化石,其頭骨長達1350毫米。2006年,普魯斯鱷屬的第三個種被命名:米蘭達普魯斯鱷(P. mirandai)。到目前為止,普魯斯鱷屬內一共有三個種,全部發現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及周邊地區。隨著對於普魯斯鱷研究的深入,人們終於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這是一種體型超過10米的超級巨鱷。就這樣,普魯斯鱷經過百年的沉默終於一躍成為古生物界的大明星。
據推測,普魯斯鱷的行動比較緩慢,它主要靠埋伏襲擊一些同樣大型緩慢的沙加獸類、嚙齒類的南美碩鼠,南方有蹄類,輪齒獸目,閃獸目等大型哺乳動物以及別的爬行類為生,這些動物在當時的南美非常普遍。普魯斯鱷並不是完全沒有生存威脅,當時的南美袋犬類,恐鶴等動物可能經常攻擊它們的蛋或幼仔,普魯斯鱷體型雖然巨大但比較笨拙,難以及時阻止這些動物的偷竊行為。普魯斯鱷性情狂暴,威力無窮,那時沒有其它的掠食者堪與它匹敵,它們的對手是自己的同類。佛瑞利認為,與同類的競爭是普魯斯鱷不斷長大的原因,他分析道,從普魯斯鱷的巨大身軀,可看出當時的競爭兇殘無比。它們取捨相同食物、地盤與築巢地點,所有生存所需都一樣,同一種屬之間的競爭,龐大的身軀佔盡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