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中新世的巨大鱷魚——普魯斯鱷

2020-11-23 騰訊網

普魯斯鱷:雙孔亞綱初龍形次亞綱初龍形類初龍類嵌跗類鱷跗類鱷形超目中真鱷類新鱷類真鱷類鼉超科鼉科凱門鱷亞科,最大個體身長可達11.5米,體重可達2-5.5噸,體寬近1.8米,頭骨長2000毫米以上,體型比中生代的恐鱷更大。它們當時沒有天敵,它們的食物是它們所能捕食的一切哺乳動物和魚類。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產鱷魚的地方,黑凱門鱷和美洲鱷仍然是那裡的水中霸主。1986年,一位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那裡找到了近100年前就被人們命名了的可能是新生代最大的巨型鱷魚-普魯斯鱷屬中的-"巴西普魯斯鱷"的下顎化石和部分顱骨化石的碎塊。這些化石拼出新生代已知的最大的鱷魚頭骨:長2000毫米

儘管普魯斯鱷在近幾年才走進大眾視野,但是其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被發現並且命名。早在19世紀末,巴西植物學家巴博薩-羅德裡格斯(Barbosa-Rodrigues)就在亞馬遜雨林中發現了一種巨鱷的化石,他在1892年將這種巨鱷命名為普魯斯鱷(Purussaurus),模式種為巴西普魯斯鱷(P. brasiliensis)。

普魯斯鱷的命名者巴西植物學家羅德裡格斯50年後的1941年,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發現了巨型鱷類的頭骨化石,化石編號UCMP39704,全長801毫米、寬達535毫米。巨鱷最初被歸入恐鱷屬,種名內華爾恐鱷(D. neivensis)。經過對比,古生物學家指出哥倫比亞的發現其實屬於普魯斯鱷,因此將其改名為內華爾普魯斯鱷(P. neivensis)。2005年,古生物學家在委內瑞拉的尤拉馬科組發現了新的屬於普魯斯鱷化石,其頭骨長達1350毫米。2006年,普魯斯鱷屬的第三個種被命名:米蘭達普魯斯鱷(P. mirandai)。到目前為止,普魯斯鱷屬內一共有三個種,全部發現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及周邊地區。隨著對於普魯斯鱷研究的深入,人們終於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這是一種體型超過10米的超級巨鱷。就這樣,普魯斯鱷經過百年的沉默終於一躍成為古生物界的大明星。

據推測,普魯斯鱷的行動比較緩慢,它主要靠埋伏襲擊一些同樣大型緩慢的沙加獸類、嚙齒類的南美碩鼠,南方有蹄類,輪齒獸目,閃獸目等大型哺乳動物以及別的爬行類為生,這些動物在當時的南美非常普遍。普魯斯鱷並不是完全沒有生存威脅,當時的南美袋犬類,恐鶴等動物可能經常攻擊它們的蛋或幼仔,普魯斯鱷體型雖然巨大但比較笨拙,難以及時阻止這些動物的偷竊行為。普魯斯鱷性情狂暴,威力無窮,那時沒有其它的掠食者堪與它匹敵,它們的對手是自己的同類。佛瑞利認為,與同類的競爭是普魯斯鱷不斷長大的原因,他分析道,從普魯斯鱷的巨大身軀,可看出當時的競爭兇殘無比。它們取捨相同食物、地盤與築巢地點,所有生存所需都一樣,同一種屬之間的競爭,龐大的身軀佔盡好處。

相關焦點

  • 始新世時代北美森林中的巨大鱷魚,以大型蟒蛇和巨龜為食
    我們都知道鱷魚主要是在水域地帶活動的,無論是現在的鱷魚也好還是遠古時期的鱷魚也好。但凡事都有例外,大約在距今5300萬年~3650萬年的始新世時代,就有一種主要活躍於森林地帶的鱷魚,這種鱷魚的名字叫做——森林鱷。作為一種遠古時代的鱷魚,森林鱷的體型是算不上大的。根據今天發掘出的森林鱷化石來看,它們成年後的體型應該不會超過五米。
  • 史前巨鱷—普魯斯鱷,地球少有的「王八殼」剋星
    地球上現存鱷魚有23種,凱門鱷就是其中的一種,它的最大體長能達到4.5米。但是,你知道嗎,曾經地球上存在一種與凱門鱷屬於同一家族的鱷魚,它的體型是凱門鱷的好幾倍大,它就是地球上存在過的最大的鱷魚之一——普魯斯鱷。
  • 史前鱷魚哪家強?真正的「鱷魚之王」,硬啃3米巨龜如餅乾!
    但事實上,普魯斯鱷才是真正的「鱷魚之王」。),也叫「史前凱門鱷」,是現存凱門鱷的表哥,生活在800萬年前中新世時期的南美洲。迄今為止,古生物學家共發現有三個品種:巴西普魯斯鱷、內華爾普魯斯鱷、米蘭達普魯斯鱷。 為什麼說普魯斯鱷才是真正的「鱷中之王」呢? 因為隨著研究的深入,像恐鱷、帝鱷、普魯斯鱷這些史前巨鱷的體型也不斷縮水。根據眾多化石研究在配合現代鱷魚頭與身長比例,普魯斯鱷最合理的體長是10.5米、體重為5.5噸。
  • 4米長的普魯斯鱷突襲史前樹懶,留下46個齒痕!
    地球進入新生代後,自然生態逐漸從恐龍大滅絕事件中恢復過來。因擺脫了恐龍的壓制後,很多爬行動物迅速大型化。在長期相對保持溫暖的南美洲,依次孕育出了泰坦蟒和普魯斯鱷這樣的恐怖大殺器。考慮到1100萬至2000萬年前,南美洲的環境相對穩定,湖泊和沼澤眾多,是古代鱷魚的理想棲息地。當時居住在南美的其他捕食者包括有袋動物、鱷魚和巨型不會飛的鳥。鳥類沒有牙齒,有袋動物牙齒的咬痕與骨頭上的牙齒不符。因此,研究人員分析了不同種類的古代鱷魚和凱門鱷的牙齒,以找出最合適的一種。
  • 科普:遠古南美洲鱷魚咬合力勝過霸王龍
    新華網裡約熱內盧3月11日電(記者劉隆)巴西科學家研究了一種南美洲遠古鱷魚的化石後發現,這種已經滅絕的巨型掠食動物咬合力驚人,超過了著名的兇惡恐龍——霸王龍。    這種鱷魚名叫普魯斯鱷,生活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是地球上曾經生存的最大型鱷類動物之一。
  • 同樣作為「史前巨鱷」,普魯斯鱷與恐鱷誰更強?
    同樣作為「史前巨鱷」,普魯斯鱷與恐鱷誰更強?這類問題就是「關公戰秦瓊」,普魯斯鱷與恐鱷都是史前巨獸,體型差別不很大,食物習性也可能有部分類似,但由於化石的殘缺,並不能確定它們到底哪個更大一些難以比較戰力。
  • 連泰坦巨蟒都甘拜下風的普魯斯鱷,遇到霸王龍能打贏嗎?
    普魯斯鱷生活在800萬年以前,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鱷魚之一,一隻成年的普魯斯鱷體長最高可達11.5米左右,體重最重達5.5噸。而且普魯斯鱷擁有強壯的四肢和一個大腦袋,這讓它有著非常出色的爆發力和咬合力,成為遠古「獵食者」中的頭號種子選手。
  • 食人鱷在它們面前只是小弟
    鱷魚是著名的冷血動物,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曾令無數生物都聞風喪膽,即使我們人類也對它們畏懼三分,歐美災難大片中經常會以巨鱷為題材。當今世界最大的鱷魚是號稱「食人鱷」的灣鱷,它們體長7米,體重1噸,曾在二戰期間的蘭裡島一戰成名。
  • 史前巨鱷中的最強者,咬合力約7噸,硬啃3米巨龜似餅乾!
    但事實上,普魯斯鱷才是真正的「鱷魚之王」。」,是現存凱門鱷的表哥,生活在800萬年前中新世時期的南美洲。根據推測,普魯斯鱷每天至少要攝食20公斤的食物,是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鱷魚。 「鱷魚之王」光有體型還不夠,比如帝鱷那大長嘴不能發動「死亡翻滾」,變成了漁夫,只能捕食一些大魚和烏龜,不再是生吞恐龍的恐龍殺手。從發現的化石可以看到,普魯斯鱷腦袋長度近1.5米,寬度接近1米,屬於腦袋大、鼻子短、身體粗的寬吻型鱷魚,這種鱷魚比窄吻型的帝鱷更擅長戰鬥、攻擊力更強。
  • 你所不知道的四種巨型鱷魚,每一種都可以單挑霸王龍!
    鱷魚這種生物作為地球上的活化石已經存在兩億多年了,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地球上曾出現過四種體型極其巨大的鱷魚。
  • 駭龜:神話中能馱人過河的巨龜真的存在!
    ,其中就包括了14米長的泰坦蟒、10米長的普魯斯鱷。側頸龜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腦袋縮到龜殼中,脖子則側向露在面前,駭龜也應該是這樣子的。圖註:巨型側頸龜,圖片來自網絡巨鱷的餅乾駭龜生存於距今900至500萬年前的南美洲中部和北部,時代上是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
  • 普魯斯鱷:咬合力超過霸王龍的南美巨鱷
    普魯斯鱷是地球上最後一批超級巨鱷,在它之後鱷類再也沒有超過10米的屬種出現過,不過在今天的地球上,各種鱷類仍然是熱帶、亞熱帶水域中最危險的存在。參考文獻:1.Aguilera, Orangel A.; Riff, Douglas; Bocquentin‐Villanueva, Jean (2006).
  • 鱷魚吃鱷魚!澳大利亞驚現鹹水鱷捕食淡水鱷-鱷魚,澳大利亞,鹹水鱷...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澳大利亞直升機導遊公司HeliSpirit在澳洲西部的庫努納拉(Kununurra)奧德河上方拍攝到一段極為罕見的畫面:一條巨大的灣鱷(又稱鹹水鱷)正在捕食一條體型較小的淡水鱷魚。
  • 史上最大的鱷魚,嘴巴比人體還長,體重堪比一頭大象,可獵殺恐龍
    ,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存,它喜歡生活在海邊的河口附近,甚至可以橫渡大海,因此又被叫做「海鱷」,其在海邊和淡水水域中幾乎沒有天敵,可以獵殺野豬和水牛,就連人類也敢獵殺,所以又被叫做「食人鱷」。通過已有的化石資料來看,史上最大鱷魚的名號應當屬於帝王鱷。
  • 人鱷共生的「鱷魚好萊塢」
    道格拉斯·羅哈斯是哥斯大黎加塔爾克萊斯河上一名「鱷魚人」。與其他旅遊嚮導不同,他的工作不僅是給船上遊客指引:看!那邊枝頭上停著一隻裸喉虎鷺,這邊河灘石頭縫裡蹦躂著一隻大蜥蜴。在危機四伏的塔爾克萊斯河中擔當嚮導,必須身負絕技。  塔爾克萊斯河是一條鹹水河,在印第安語中是「鱷魚河」的意思。這裡是世界上野生鱷魚最密集的河流之一。
  • 奇特古鱷魚,長著野豬式獠牙,還像野豬在陸地奔走獵食!
    鱷魚是一種攻擊性很強的冷血動物,一張血盆大口,總是展示著那滿嘴的尖牙利齒。只是現在鱷魚,只要合上鱷魚嘴巴,就看不見鱷魚的牙齒了,但在白堊紀時代,生活著一種奇特古鱷魚,長著野豬式獠牙,還像野豬在陸地奔走獵食——野豬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