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電池太陽能
飛機,太陽能汽車,這些都是通過陽光轉換為電的,但具體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如果你不是一目十行,那就很容易理解。
跟半導體有關
矽真是一個好東西,計算機、IT離不開它,太陽能發電也離不開它。
矽原子的最外層有4個電子,這是不完美的結構,要想發不離8,矽原子的最外層迫切需要達到8個電子,為此,它們不得不抱團取暖,互相借力,當很多矽原子在一起時,每個矽原子共享相鄰的4個矽原子的4個電子,同時也把自身最外層的4個電子共享出去,如此,它們組成了穩定的矽晶體。
矽晶體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在常溫下,除氟化氫以外,很難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
矽晶體是不良導體,因為它沒有無所事事的自由電子,現在,我們就來改造它。磷原子(P)的最外層有5個電子,把磷原子摻雜進矽晶體,那麼矽晶體顯然就多出了一個自由電子。
磷原子拿出4個電子與相鄰4個矽原子共享後,還剩餘一個電子,它是自由的。
矽晶體中無數的矽原子被磷原子取而代之,就多出了很多的自由電子,於是,它就導電了。此時,我們已經做成了一個半導體,它的名字叫「N型半導體」,為了讓你一輩子都能記住N型半導體的由來,你可以把「N」想像成一個百無聊奈的自由電子在走「N」字型閒逛。
以上,是摻雜有5個最外層電子的磷原子,那麼,假如摻雜的是最外層只有3個電子的鋁(AI)呢?
摻雜鋁原子後,顯然,就缺少了一個電子了,這就像一個沒有被填滿的洞,我們叫它「空穴」。
矽晶體摻雜諸如鋁、硼這樣的三價原子後,就製成了另一種半導體,叫做「P型半導體」,為了記住它,我們可以把「P」想像成一個需要電子去填充的空穴。
P型半導體也是導電的,這是因為,施加外電場後,P型半導體中的電子會逆電場方向依次填補空穴,同時呢,空穴也就沿電場方向移動,於是,電流產生了。
PN結
說了半天的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它倆有啥用?非常有用,如果你把它倆對接在一起的話。
如果一塊半導體晶體的一側是N型半導體,另一側是P型半導體,那麼中間相連的接觸面就叫PN結。
PN結是許多電子元件,例如二極體、各種電晶體的物質基礎。而電晶體被認為是現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重要性方面可以與印刷術,汽車和電話等發明相提並論。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在N型半導體中,自由電子的濃度很高,而在P型半導體中,空穴的濃度很高。根據擴散的原理,物質總是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所以,在PN結中,會有很多自由電子從N型半導體中擴散到P型半導體中,帶來的結果是,本來N型半導體是電中性的,不帶電,但因為失去一部分電子後,就帶正電了。
而在P型半導體中,因為很多自由電子跑過來,填滿了不少空穴,導致空穴濃度降低了,本來P型半導體也是電中性的,現在多出了很多電子,所以帶上了負電。
PN結中,一側帶上正電,一側帶上負電,於是就在接觸面形成了一個內部的電場。
陽光是怎麼發電的?
說完了PN結,和PN結裡面的內電場,現在,我們終於可以進入正題--陽光是怎麼變成電流的?
在光電效應中,我們知道,一定頻率以上的光可以從金屬中打出電子。這告訴我們,光的能量是可以作用在電子上。
當太陽光照射到一般的半導體上時,會產生電子與空穴對,即,陽光在半導體中產生一個自由電子時,就會同時產生一個空穴,因為電子在陽光能量的作用下離開本該待的位置,成為自由電子時,那個位置必然缺乏一個電子,空穴就產生了。
不過,在一般的半導體中,陽光產生的自由電子和空穴很快就結合在一起了,自由電子和空穴的生命周期很短。
但是在PN結半導體中,就不同了。
因為PN結中有內電場,當太陽光在PN結中產生電子和空穴對時,電子會在內電場的作用下,向N型半導體中移動,同理,空穴向P型半導體中移動。
此時,如果PN結兩端接通導線,就可以產生電流了。
以上,就是太陽能發電的原理。下圖為示意圖:
來源:電工學習網